阿牛按老药农说的,对照“识草歌”,果然很快就认准了补骨脂。他采收时,还特意留下一部分籽实,撒在山边向阳处,说:“老祖宗说‘采草留种’,咱们得让补骨脂在山上一直长下去,造福后人。”
老药农们见年轻药农如此用心,都很欣慰。他们说:“这‘识草歌’是咱们药农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写在书里,却比书还管用。补骨脂的智慧,就藏在这歌声里,藏在咱们的手脚上。”
第四卷医文汇韵·岁月留香
一、药铺“诗画壁”
清道光年间,无锡“德仁堂”药铺换了新掌柜,是阿明的徒弟沈承业。他不仅继承了祖辈的医术,还喜好诗画,常与文人雅士往来。为了让药铺更有韵味,他在药铺的墙壁上,画了一幅“补骨脂图”——溪畔药圃中,补骨脂迎风摇曳,一位老掌柜正带着学徒采收籽实,旁边题着黄景仁的“补骨脂香飘旧梦,胡桃肉冷忆前欢”。
这幅“诗画壁”吸引了许多文人前来观看,有人还在壁上题诗,称赞道:“药香墨韵共徘徊,褐珠一粒寄情怀。莫道医家无雅趣,也将诗思入药斋。”沈承业见大家喜欢,便常在此举办“药诗会”,邀请文人们品尝补骨脂茶,讨论补骨脂的用法与诗意。
一次“药诗会”上,有位文人问:“沈掌柜,补骨脂既是药,又是诗中意象,你觉得它最珍贵的是什么?”沈承业指着“诗画壁”说:“它最珍贵的,是能在‘医’与‘文’之间架起一座桥。医者用它疗疾,文人用它寄情,百姓用它养生,不同的人都能从它身上得到所需,这便是草木的大智慧。”
二、县志“灵草录”
无锡县重修县志时,编修者听闻“德仁堂”补骨脂的故事,特意前来采访沈承业,要将补骨脂写入县志的“物产篇”。沈承业取出祖传的《德仁堂药钞》,将补骨脂的种植、炮制、用法,以及民间的食疗、驱虫等经验,一一告知编修者。
编修者听后,感慨道:“补骨脂虽小,却蕴含着这么多智慧,既有医家的实践,又有文人的诗意,还有农人的经验,真是‘一草融三境’啊!”他在县志中写道:“补骨脂,县境多有种植,性温,入肾经,盐炒为佳。能治腰膝冷痛、五更泄泻,拌麦种可防虫害,与核桃配伍可作养生食。文人以其寄情,农以其护田,医以其疗疾,为县境灵草之一。”
县志修成后,沈承业特意买了一本,放在药铺的案头。他说:“补骨脂从口传心授,到写入药钞,再到载入县志,这是对祖辈智慧的传承,也是对草木之功的认可。往后,后人翻开县志,便知这株灵草,曾护佑过一方百姓,承载过一段时光。”
三、医者“传薪诺”
沈承业晚年时,将《德仁堂药钞》与收集的补骨脂验方,一同交给徒弟,叮嘱道:“补骨脂的学问,不在纸上,而在‘实践’与‘心’。既要会炮制、会配伍,治好患者的病;也要懂它的性情,知道它能寄情、能养生,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他带着徒弟来到药圃,指着补骨脂说:“你看这草,年年枯荣,却总能在霜前结出饱满的籽实,就像咱们医者,不管时光流转,都要守住‘治病救人’的初心。补骨脂教会咱们的,不仅是医术,还有‘温厚待人’的道理——它性温,能暖人腰膝;咱们行医,也要暖心扉。”
徒弟望着师父鬓边的白发,又看了看药圃中摇曳的补骨脂,郑重地点头:“师父放心,我定将补骨脂的用法与心意,一同传下去,让‘德仁堂’的铜铃,永远为百姓而响。”
沈承业笑着点头,拾起一粒褐红的补骨脂籽,放在手心,似有药香与墨香,皆随这粒籽实,融入江南的暮色中。
四、文人“忆旧笺”
无锡文人秦湘业,与沈承业交好,常来“德仁堂”品茶论诗。一日,他看到药铺的“诗画壁”,又闻着补骨脂的香气,想起自己年轻时在京城求学,也曾用补骨脂缓解读书之累,遂提笔写下《骨脂忆旧笺》:“忆昔京华客,药囊伴书灯。香飘驱夜冷,籽暖慰孤征。归卧江南宅,犹思故友情。一草承今古,悠悠岁月明。”
沈承业见了,感慨道:“秦兄这笺,写出了补骨脂的‘时空之味’啊!它从明代的药铺,到清代的书斋,从医者的案头,到文人的笔下,承载的不仅是治病的智慧,还有人情与岁月。”秦湘业笑道:“是啊,这株草就像一位老友,不管时隔多久,只要闻到它的香气,就能想起过往的人与事。”
后来,《骨脂忆旧笺》被收录在秦湘业的文集中,流传开来。有人读了,便到“德仁堂”买补骨脂,说:“想尝尝这‘能忆旧的草’是什么味道。”沈承业便笑着为他们介绍,补骨脂的故事,也随之被更多人知晓。
五、寒夜“暖药情”
一年深冬,无锡下了场大雪,气温骤降,许多百姓因受寒患上了腰腿痛。“德仁堂”药铺的补骨脂一时供不应求,沈承业便带着徒弟,连夜炒制补骨脂籽,熬制“骨暖膏”。
雪夜的药铺,灯火通明,铜杵捣药的声音与药香交织。一位老妇人冒雪而来,说老伴腰腿痛得厉害,无法下床。沈承业连忙包好补骨脂籽与“骨暖膏”,跟着老妇人冒雪前往。到了老妇人家,他亲自为老人敷药,又叮嘱用法,直到老人疼痛缓解,才踏着积雪返回药铺。
回到药铺时,天已微亮,沈承业的眉毛、胡须上都结了霜,双手冻得通红,却笑着对徒弟说:“能让百姓在寒夜中暖暖和和的,这点苦算什么。补骨脂性温,咱们行医的,也要有这温厚之心,才能不负这株灵草。”
徒弟看着师父,又看了看案头的《德仁堂药钞》,似懂非懂。多年后,当他成为“德仁堂”掌柜,在雪夜为百姓送药时,才明白师父的话——补骨脂的香气,不仅能暖人身,更能暖人心,这便是“草木有情,医者有心”的真谛。
上卷的故事,在江南的雪夜与药香中落下帷幕。补骨脂从明代药铺的铜铃下走来,在清代文人的诗笺中停留,在乡野农圃的烟火里扎根,以其温厚之性,既疗人身之疾,亦承岁月之痕。下卷的篇章,将随这缕辛香,飘向更远的时空,见证更多“医”与“情”的交织,让这株“记忆之草”,继续在时光中留香。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