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脂忆旧:药香载梦记(下卷)
第五卷乱世传薪·药囊承志
一、烽火药铺“续命方”
民国二十年,日军侵华战火逼近江南,无锡“德仁堂”药铺掌柜沈砚秋(沈承业之孙),看着祖传的《德仁堂药钞》与药圃中摇曳的补骨脂,眉头紧锁。战火纷飞,药材匮乏,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染上风寒与骨痛,却无药可医。沈砚秋咬牙决定,将药铺中的补骨脂籽筛选出来,炒制后分装成小包,免费分发给逃难的乡亲。
一日,逃难队伍中,一位妇人抱着高烧不退的孩童哭诉,孩子不仅发热,还伴腰腿抽搐,似是“寒邪入络”。沈砚秋诊脉后,发现孩童脉象沉细,舌苔白腻,是“肾阳虚衰,寒凝筋骨”之症。他取来炒补骨脂籽,与生姜、葱白一同煮水,撬开孩童牙关慢慢灌下,又用补骨脂粉与芝麻油调和,敷在孩童腰脊处。
次日清晨,孩童高热渐退,抽搐停止。妇人跪地致谢,沈砚秋扶起她,塞给她一包补骨脂籽:“这籽炒香后,每日给孩子吃几粒,能温肾强骨,防再犯病。”他还教乡亲们简易炮制法:“柴火炒至籽壳开裂,闻着辛香就成,不用盐炒,应急也管用。”
战乱中,沈砚秋带着学徒,推着装满补骨脂与其他草药的小车,跟随逃难队伍义诊。药囊中的补骨脂,成了“续命药”,治好的不仅是病痛,更给了乡亲们活下去的希望。他在日记中写道:“补骨脂性温,能暖人腰膝;医者心温,能暖人岁月。纵使烽火漫天,这缕药香,不能断。”
二、破庙“识草课”
逃难途中,队伍在一座破庙暂歇。沈砚秋发现,许多孩童因营养不良,面色萎黄,腰腿无力。他想起《德仁堂药钞》中“补骨脂配山药健脾强骨”的食疗方,却苦于没有山药,便在破庙周边寻找野生补骨脂。
他带着孩子们走进山林,教他们辨认补骨脂:“看这叶子,边缘有细齿,背面有绒毛,花是淡紫色的小蝴蝶,籽儿熟了是褐红色的,像小珠子。”孩子们学得认真,很快便采回不少野生补骨脂籽。沈砚秋在破庙的土灶上,将籽儿炒香,碾成粉,混入乡亲们仅剩的杂粮粥中。
几日之后,孩子们的面色渐渐红润,腰腿也有力气了。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原本连走路都需搀扶,吃了几日“骨脂杂粮粥”,竟能跟着小伙伴奔跑。沈砚秋摸着他的头笑道:“你看,这山野里的灵草,也能让咱们的小娃变结实。”
他还在破庙的墙壁上,用炭笔写下补骨脂的“识草诀”与简易用法,嘱咐乡亲们:“往后若是找不到药铺,见了这草,就按上面的法子用,能解燃眉之急。”这面“炭笔药墙”,成了战乱中最珍贵的“药典”,许多乡亲靠着它,在缺医少药的日子里保住了性命。
三、文人“药囊诗”
逃难队伍中,有位老秀才李墨卿,是黄景仁的后人,随身携带一本手抄的《都门秋思》。他见沈砚秋用补骨脂救死扶伤,感慨万千,在破庙的油灯下,写下《药囊诗》:“烽火焚乡关,药囊载骨脂。辛香驱冷雨,褐珠续生机。旧梦随烟散,新愁伴泪垂。唯余草色在,岁岁护民黎。”
沈砚秋见诗,动容道:“李老先生,这补骨脂不仅能治病,还能承情载志,您的诗,写出了它的魂。”李墨卿叹道:“先祖以药寄情,写的是个人愁绪;如今乱世,这药承载的,是万千百姓的生计,比诗更重啊!”
两人约定,待战乱平息,要将补骨脂的故事与用法,重新整理成册,既收录祖传的《德仁堂药钞》,也加入战乱中的新验方,还要附上文人题咏。李墨卿说:“补骨脂从药铺走向乱世,从文人案头走向百姓药囊,它的故事,该被好好记录,让后人知道,草木有情,医者有义。”
四、敌后“护籽情”
日军占领无锡后,觊觎“德仁堂”的药圃与药钞,派人四处搜寻沈砚秋。沈砚秋得知后,将《德仁堂药钞》缝进棉衣夹层,又带着一包珍贵的补骨脂籽种,躲进了太湖边的芦苇荡。
芦苇荡中的游击队员,多因常年涉水,患上了“寒湿痹痛”,关节肿胀,无法行军。沈砚秋便用带来的补骨脂籽,与芦苇根(清热利湿)一同煮水,给队员们服用,又用补骨脂粉与猪油调和,制成药膏外敷。队员们服用数日,疼痛便缓解了,能重新投入战斗。
队长握着沈砚秋的手说:“沈先生,你带来的不是药,是咱们游击队的‘战斗力’!”沈砚秋却忧心补骨脂籽种:“这籽是祖传的良种,若被日军抢去,往后乡亲们就难有好药了。”队员们便主动承担起护籽的任务,将籽种藏在芦苇荡深处的泥洞里,定期浇水,确保籽种不霉变。
战乱中,这包补骨脂籽种,成了沈砚秋与队员们共同守护的“希望”。他常说:“籽在,药就在;药在,人就在。只要这籽能发芽,‘德仁堂’的药香,就不会断。”
五、重逢“药圃绿”
抗战胜利后,沈砚秋带着《德仁堂药钞》与保存完好的补骨脂籽种,回到满目疮痍的无锡。“德仁堂”药铺已被战火焚毁,药圃也成了荒地。他没有气馁,在废墟上搭起简易棚屋,将籽种播撒进重新开垦的药圃中。
李墨卿也回到无锡,两人一同整理战乱中的补骨脂验方,将“野生补骨脂辨识法”“应急炒籽方”“芦苇根配伍治痹痛”等,一一补充到《德仁堂药钞》中。李墨卿还为新版药钞题写序言:“骨脂之性,温而不燥;医者之心,韧而不馁。乱世之中,此草承民命;和平之日,此钞续医脉。愿后人守此草,传此心,不负岁月,不负苍生。”
当补骨脂的嫩芽重新铺满药圃,沈砚秋在棚屋前挂起“德仁堂”的牌匾,虽简陋,却透着希望。他对学徒说:“你看这草,历经战火,还能发芽;咱们的医术,也该像它一样,不管历经什么,都要传下去。”药圃中的绿意,与案头的药钞、文人的诗稿,一同见证着乱世后的重生。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