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亦知奕经为高宗纯皇帝之裔,皇上亲亲睦族,不忍遽加显戮。然即幸邀宽典,亦当禁锢终身,无为天潢宗室羞,岂图收禁未及三月,辄复弃瑕录用?且此数人者,皇上特未知其见恶于民之深耳。倘俯采舆论,孰不切齿琦善为罪魁,谁不疾首于奕山、奕经、牛鉴、文蔚,而以为投畀之不容缓?此非臣一人之私言也。
侧闻琦善意侈体汰,跋扈如常,叶尔羌之行,本属怏怏;今果未及出关,即蒙召还。热河密迩神京,有识无识,莫不抚膺太息,以为皇上乡用琦善之意,尚不止此。万一有事,则荧惑圣聪者,必仍系斯人。
履霜坚冰,深可懔惧。顷者御试翰詹,以‘烹阿封即墨’命题,而今兹刑赏顾如此,臣未知皇上所谓阿者何人?即墨者何人?假如圣意高深,偶或差忒,而以即墨为阿,阿为即墨,将毋誉之毁之者有以淆乱是非耶?
所望皇上立奋天威,收回成命,体大学絜矩之旨,鉴盈廷毁誉之真,国法稍伸,民心可慰。
陈庆镛一口气把申明刑赏疏背完,唬得二位义士频频点头额首,又是一番敬酒。一起说道:“若当今朝廷都如陈御史,我等何至落草于此!”
7。
次日,二位草莽亲送陈庆镛下山,并为兄弟伙计备了不少路上急需用品,让陈庆镛一行人十分感动。临行时,陈庆镛不忘劝诫二位草莽:大清盛世,应及时归附朝廷,一起抗击洋夷,不可助贼兴乱。二人只是微笑拱手,并未作答。
不知又过了多少时日,一路上风餐露宿,辛苦异常,陈庆镛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回泉州老家。因他名声在外,也有不少乡贤朋友,前来迎接,询问路上之辛劳。
陈庆镛也不隐瞒,一并说了。当说到路遇盗匪时,他略去大部分章节,只故作镇静地说道:“我啊,从容不惧,与那些盗贼说‘本人为官十三载,从来两袖清风,哪有什么钱财?这十几车书你们拿去看吧,或许能帮你们洗心革面,老夫奉送也!’”陈庆镛说完哈哈大笑,显得轻松自若,慷慨激昂,倒把那些故友乡贤,惊出一身冷汗。
陈庆镛的家在泉州西门外塔后村,这里,有一所他为官后修建的、具有闽南传统特色的古大厝。这栋古大厝并不是很大,也就四、五百平米的样子,装修上亦显得简朴低调,与一般民宅并无差别。从古大厝上看,可以见得陈庆镛清廉简朴,高风亮节。
回泉州之后,陈庆镛并没有闲下来,他四处联络,置办学校,教书育人。因其书多人多,学生也多,后又在其大厝左后方,修建了几间书房。原先书房前面,有一个大池塘,历经190年之后的今天,池塘不知何时被填没了,至今只现一片空地。书房前有一棵老树,据说是陈庆镛当年种下的,因无人解说,故也不敢确证。只是感觉那株古树,甚是苍老,似乎见过陈庆镛,能说起几段与陈庆镛相关的往事。
书房的木门之上,有一把大锁,紧紧地锁住了岁月。似乎隐约之间,想起了陈庆镛被贬回乡,那兢兢业业忙碌办学的身影。从书房的砖窗外面,似乎也可以看到陈庆镛夜读时的灯光和他不知疲惫的身影。甚至,我们还可以偶尔听到他兴奋时,朗朗的吟诗声;以及他愤慨激昂时,为社稷为民众奔走呼号的声音。
其时,陈庆镛在泉州创办了“清源书院”又到厦门的“玉屏书院”去讲学。道光年间,由于内外交困,百姓的生活颠沛流离,民间出现了不少弃婴。陈庆镛心生怜悯,在安海倡办了一所“育婴院”这是泉州近代史上最早的慈善机构。并在“育婴院”的基础上,开办了工读学校,主张:“既要收养弃婴,还当具培育之责。”他用其一生的体会,倡导并践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亲笔喻书于纸,雕刻于碑。
很快,陈庆镛的儒家风骨,便随他的教书育人,大办慈善而享誉四方。但是,这并不是陈庆镛最终的理想。他仍期待有朝一日,天子皇恩浩荡,让他重回京都,为皇上,为大清朝廷,为天下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再尽绵薄之力。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月,咸丰皇帝即位之后,受林则徐和大学士朱凤标的推荐,陈庆镛被重新起用了。咸丰皇帝复授他为御史补江西道监察,后又将他调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其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已袭卷了大半个中国,攻陷南京,并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其声势之浩大,引起各地会党纷纷响应,清朝政府在人民起义军的浪潮下,已是风雨飘摇了。
咸丰三年(1853年),福建永春林俊红钱会起义,厦门、同安、海澄一带黄位、黄德美小刀会起义,惠安邱二娘起义,莆田、仙游乌白旗起义,一时间,整个闽南地区也是烽烟群起,并向四方漫延燃烧。是时,陈庆镛向咸丰皇帝请辞回乡,受命于泉州督办团练,与起义军对抗。
还别说陈庆镛是一介书生,职任御史,但在治理地方和领兵平叛这一方面,却是愣有一手的。一方面,他使用强硬的武力征剿,迫使群雄屈服;另一方面,他又搬出和善的安抚手段,即使民心归顺。只这“一剿”和“一安”两手一起抓,很快,一大部分起义军便被消灭殆尽了。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惠安首领邱二娘被俘,陈庆镛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在泉州南校场将邱二娘处以“剐刑”
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十四日,永春义军领袖林俊率领红钱会起义军,联合莆田、仙游乌白旗起义军进攻泉州城,守城的官兵纷纷逃窜。陈庆镛联合官府并各乡兵勇团练,将林俊起义军一举镇压了。后来,他又进一步分化、瓦解了其它起义军。
终于,闽南泉州的烽烟归于沉寂,陈庆镛也因其剿匪有功,受赐花翎。
然在此时,当朝廷想再度起用于他,让他当候选道员时,他却于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三日,病逝于泉州团练公所,享年六十有三(闽南传统算法六十四)岁。
无可否认,腐败的清王朝在这些老臣的匡扶下,又苟延残喘了数十年!
后记
陈庆镛是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生平著就了籀经堂类稿、齐候罍铭通释。他以程朱理学的言行作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并以汉儒严谨朴质的精神治学,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或许在他的人生理想中,也只能做到了“修身齐家”但若论到“治国平天下”却也是十分牵强的。
而清王朝却没有那么幸运,它在1911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从此,中国只有人民,不再有君主。
陈庆镛后来又作了三家诗考、说文释文校本、古籀考、榖梁通释等书。但遗憾的是,这些书都只是一些书稿,并未刊发。
陈庆镛死后,葬于北峰区塔后村福安宫口,虽赐御葬,并不豪华。其妻死后葬于佛迹山,后因发现有蚂蚁侵扰,乃合迁葬于福安宫口。之后,因北峰中学扩建,迁至塔后村后山的一片龙眼林中。坐东朝西,正前方是清源山北侧的将军山。
至于那两位草莽英雄,既是草莽,便也无须姓名。他们大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后来身在何处,去了何方,也未可知!有人说他们参加了太平军,也有人说他们后来去闹义和团杀洋鬼子。总之,他们只是一伙“盗亦有道”的封建社会下层武装,不管他们最终的结局会不会像邱二娘那样,他们与陈庆镛的思想,估计不会是一个立场上的!
而陈庆镛在泉州南校场上,将邱二娘处以“剐刑”时,是否会想起那伙没杀他的盗贼?是否会想起“盗亦有道”那句古训?是否会思考,盗从何来,又往何去?
是的,陈庆镛毕竟只是一代儒者,有其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永远无法改变的阶级立场。倘若他被贬回乡之后,能够一心从事教育而不谋求再度入朝参政,则可以少去许多事非,留下千古传唱的直谏美名。但历史总有无法改变的事实,它不是写给当事人看的,而是写给后来者看的!
陈庆镛倾注一生最为崇尚的“实事求是”精神,后来在神州大地上,得以广泛弘扬,并成为现代中国的治政纲领。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引用了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词,并加以解说,率先在党内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号召大家一起学习并践行,引起极大反响。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从此“实事求是”成了检验一个政党、一个团队及一切个人行为的最新准则,在中国大地上广为开展。
陈庆镛决非俗人,作为晚清有名的直谏御史,能够提出这样的口号并引于修身,足见其博古通今,具有很强的先见性。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