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博弈论下的搏击制胜因素 > 第十一章 管理博弈 做一个高效的管理者(第2页)

第十一章 管理博弈 做一个高效的管理者(第2页)

制度还有一个给人破坏的特征。比如,按制度你只能住400元的房间,老板说,我破例给你住600元的,员工觉得老板违反制度对我特别好,而这样员工就会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总而言之,一个良好的奖惩制度首先要选择好对象,其次要能够建立在员工相对表现基础之上的回报,简单地说,就是实际的业绩越好,奖励越高。

用人制度中的博弈

如何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这是企业用人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战国野史记载:当时北方有两种马特别有名,一种是蒙古马,力大无穷,能负重千余斤;另一种是大宛马,驰骤如飞,一日千里。

邯郸有一商人家里同时豢养了一匹蒙古马和一匹大宛马,用蒙古马来运输货物,用大宛马来传递信息。两匹马圈在一个马厩里,在一个槽里吃料,但却经常因为争夺草料而相互踢咬,每每两败俱伤,要请兽医调治,使得主人不胜其烦。当时恰巧伯乐来到邯郸,商人于是请他来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伯乐来到马厩看了看,微微一笑,说了两个字:分槽。主人依计而行,从此轻松驾驭二马,生意越来越红火。能者要想才尽其用,不但要分而并之,还必须善用之。因为不同的贤才,各有其能,有的适合彼工作,有的适合此工作,把各种能力放在适合它们的环境里才能得以发挥。养可分,用必合方能各自协调,发挥合力。

去过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相迎,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分槽喂马和佛祖派工说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

而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曾经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特别在同时崛起两个候选人的情况下。

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曾经说:“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如果在用人中组合失当,常失整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在这方面,柳传志以其洞明世事的眼光,成功运用“分槽喂马”的策略,不仅化解了这个难题,而且将企业的发展推向——个新的高度。

2001年3月,联想集团宣布“联想电脑”、“神州数码”分拆进入资本市场,同年6月,神州数码在香港上市。分拆之后,联想电脑由杨元庆接过帅旗,继承自有品牌,主攻PC、硬件生产销售;神州数码则由郭为领军,另创品牌,主营系统集成、代理产品分销、网络产品制造。

至此,联想接班人问题以喜剧方式尘埃落定,深孚众望的“双少帅”一个握有联想现在,一个开往联想未来。

但是在实行“分槽喂马”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进行搭配,使每个人才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妨碍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对你的“千里马”有深刻的洞察力,最好使他们彼此所负责的事务具有互补性。

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博弈

在员工与企业的博弈中,员工要满足于企业给予的薪酬水平,企业也要对优秀的员工给以薪酬上的回报。这样,双方的博弈就能达到阶段性的力量均衡,从而实现共赢。

现今,许多员工对企业的“人身依附”心理已经大大减弱。在联想公司,许多员工喊出的“公司不是我的家”,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的打工一族所普遍接受。付出就要求回报,并不过分。而从公司的角度出发,付出薪酬的前提,是要求员工为公司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公司和员工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争斗”的博弈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薪酬。

其实,薪酬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博弈的对象,这一博弈的过程与“囚徒困境”很相似。由于员工和企业很难有真正的相互认同,双方始终在考察对方而后决定自己的行为。员工考虑:拿这样的薪酬,是否值当付出额外的努力?企业又不是自己的,老板会了解、认同自己的努力吗?公司会用回报来承认自己的努力付出吗?公司方面考虑:员工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现在的工作?给员工的薪酬待遇,是否物有所值?员工会否对公司保持持续的忠诚?

有一个这样的管理故事。一个企业经营者某次跟朋友闲聊时.抱怨说:“我的秘书李丽来两个月了,什么活都不干,还整天跟我抱怨工资太低,吵着要走,烦死人了。我得给她点颜色瞧瞧。”朋友说:“那就如她所愿——炒了她呗!”企业经营者说:“好,那我明天就让她走。”“不!”朋友说,“那太便宜她了,应该明天就给她涨工资,翻倍,过一个月之后再炒了她。”企业经营者问:“既然要她走,为什么还要多给她一个月的薪水,而且是双倍的薪水?”朋友解释说:“如果现在让她走,她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她马上可以在就业市场上再找一份同样薪水的工作。一个月之后让她走,她丢掉的可是一份她这辈子也找不到的高薪工作。你不是想报复她吗?那就先给她加薪吧。”

一个月之后,该企业经营者开始欣赏李丽的工作,尽管她拿了双倍的工资。但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和一个月之前已是天壤之别。这个经营者并没有像当初说的那样炒掉她,而是重用她。

从这个企业经营者角度看,他可以说是运用博弈的理论,通过增加薪酬使员工发挥出实力。如果当初他就把李丽炒掉,这势必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经过这样的博弈,双方都实现了共赢。

但如果从公司的管理角度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现象:许多员工在工作中,经常不断地在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认为企业能够提供满足或超过他个人付出的收益,他才会安心、努力地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但是,老板很难判断、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工作,是否能够在得到高薪酬后,实现老板期待的工作成绩。老板经常会面临决策的风险。

由于员工和企业都无法完全地信任对方,因此就出现了“囚徒困境”一样的博弈过程。企业只有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相对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员工能够获取应得报酬,或让员工相信他能够获得应得报酬,这样员工就能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结局。

在博弈的过程中,员工在衡量个人的收益与付出是否相符合时,会有3个衡量标准:个人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所谓的个人公平就是员工个人对自己能力发挥和对公司所作贡献的评价。是否满足于自己的收入标准,取决于自己对个人能力的评价。如果他认为自己是高级工程师的水平,承担着高级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而公司给予的却是普通工程师的薪酬待遇,员工自然就会产生怨气,就会出现两种结果:或是消极怠工,或是选择离开。

企业要想保证个人公平,最重要的就是量才而用,并为有才能者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一味地说教强调奉献不但无济于事,更是对员工的欺骗和不尊重。海尔的人才观是“赛马不相马”,说的并不是不需要量才而用,而是不以领导对个人的评价作为竞争评价标准,以一套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机理,用个人在工作中的实际绩效作为评价机理和评价标准。要保证个人公平,还应该事先说明规则,保证让双方朋白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员工相互之间的比较衡量就是所谓的内部公平。对于企业的分工来说,个人无法完成工作的个工序,而是需要团队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很难判断一个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也很难在岗位相近的员工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而过多人工干预、领导主观对员工的评价,进而反应在薪酬待遇上,常起不到激励员工的积极作用,而多是消极作用。公司只有统一新酬体系、科学的岗位评价和公正的考核体系,才能保障内部公平。

外部公平主要是员工个人的收入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水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企业必须在能够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员工的薪酬水平上增加一份激励薪酬,以保证这份工作是该员工所能找到的最好工作,这样,一旦员工失去这份工作,便将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相似收入的工作。因此,一旦员工失去工作,就承担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只有这样,员工才会珍惜这份工作,努力完成工作要求。

很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公司实行的是同行业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什么叫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就是同业之间的薪酬比较。比如说,一个软件架构设计师,在外企的薪酬是每月3万元人民币,而同一行业、同一类产品的国内公司,要想聘请到同档次的软件架构师,你的薪酬水平就不能低于外企的薪酬水平。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