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墨卿把这个病案记在本子上,标注“李氏,三十岁,产后肾阳虚,腰痛、少乳,补骨脂丸加红枣、生姜,七日见效”。他忽然发现,官修医书里的补骨脂丸只写了基础配伍,却没说根据病症加减——这些加减的法子,都是百姓在生活里摸出来的,像斜塘镇的溪水,悄悄流着,却滋养了不少人。
这天晚上,苏墨卿坐在灯下,翻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看着补骨脂丸的记载,又看了看自己记的病案,忽然生出个念头:要是能把民间的加减用法、病案都整理下来,再配上诗文,让更多人知道这方子的妙处,该多好。他抬头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郑愚的诗,手指在纸上轻轻敲着,心里渐渐有了写诗的念头。
上卷三乡下访农探源起外用法补文献缺
苏墨卿听说乡下的药农对补骨脂的用法更熟悉,便趁着秋收后的空闲,跟着周老丈去了十几里外的“胡桃村”。村里满是胡桃树,树下种着成片的补骨脂,褐色的籽儿挂在枝头,像串着的小灯笼。村口的晒谷场上,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老者正在晒补骨脂,正是村里的老药农王老栓。
“王老伯,晚辈苏墨卿,想来向您请教补骨脂的用法,”苏墨卿作揖道,“我们在镇上用补骨脂丸治病,效果很好,只是想知道更多民间的用法。”王老栓放下手里的木耙,笑着说:“你们说的补骨脂丸,我也用过!我年轻时在山里砍柴,淋了雨,腰痛得不能动,就是靠补骨脂治好的。”
三人坐在晒谷场的草垛上,王老栓慢慢讲起往事:“二十年前,我得了‘寒湿痹痛’,腰像被冰裹着,连走路都得扶着树。村里的老郎中给我开了个方子:把补骨脂煮成汤,先喝一碗,再用棉布蘸着汤熏腰,熏到皮肤发红。我用了三天,腰就不疼了;连熏带喝了七天,就能去山里砍柴了。”
苏墨卿眼睛一亮:“您是说,补骨脂还能外用?”王老栓点点头,从屋里拿出个陶锅,往锅里放了把补骨脂,加了些水,放在灶上煮:“你看,外用的时候,补骨脂不用酒泡,直接煮水就行——酒泡的补骨脂偏于内服温肾,生煮的补骨脂偏于外用散寒。这是民间的老法子,官修医书里可没写!”
周老丈凑过去看:“我之前翻《便民图纂》(明代农书),里面只说补骨脂‘温肾,治腰痛’,没提外用法。王老伯,您这法子是怎么知道的?”“是我爹传下来的!”王老栓笑着说,“我爹也是药农,他年轻时治过不少寒湿痹痛的人,都是用这个内服加外用的法子,从来没失手过。”
正说着,村里的赵二郎扛着柴回来,见了王老栓,笑着说:“王伯,您上次教我的法子真管用!我前阵子腰痹,用补骨脂煮水熏了五天,就好了!”赵二郎今年三十多岁,常年在山里扛柴,得了寒湿痹痛的毛病,之前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听王老栓说的法子,试了试就见效了。
苏墨卿把外用法和赵二郎的病案记在本子上,又问王老栓补骨脂的采摘时间:“老伯,补骨脂什么时候采最好?”“霜降后三天!”王老栓指着地里的补骨脂,“霜降前采,药性不够;霜降后采,霜气能让它的温性更足,还能去点燥性。采回来后不能暴晒,要阴干,暴晒会让药效跑掉——这些都是农书里没写的,是我们药农一代代传下来的。”
苏墨卿恍然大悟:原来农书和官修医书里的记载,只说了补骨脂的基本功效,却没提采摘、炮制的细节,更没说外用法。这些细节,都是百姓在实践里摸出来的,像胡桃村的胡桃树,栽在土里,没人特意管它,却年年结果,滋养着村里人。
回去的路上,周老丈笑着说:“墨卿,今天没白来!这些用法要是写进书里,比官修医书还周全。”苏墨卿点点头,摸着怀里的本子,心里越发觉得:民间的实践,就像补骨脂的根,扎在土里,默默吸收养分,而文献记载,是补骨脂的枝丫,要靠根的滋养才能长得茂盛。
上卷四灯下和诗初得韵药香伴笔润华章
从胡桃村回来后,苏墨卿把收集到的外用法、采摘细节、加减病案都整理到本子上,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这天晚上,他坐在灯下,翻着郑愚的诗,忽然想:要是能和一首诗,把补骨脂丸的功效写进去,既符合格律,又能传扬这方子,该多好。
郑愚的诗是七言绝句,押“微、衣、须”的韵。苏墨卿摸着下巴,琢磨着首句:郑愚写“七年边戍向金微”,说的是自己戍边七年用了方子;他想写民间用补骨脂丸的时间,不如改成“三年时节向边隅”——“三年”是说民间用这方子的时间久,“边隅”则对应百姓在乡野间的实践,既和原诗格律相同,又有新意。
第二句该写什么呢?苏墨卿想起张老丈服了药后,腰痛好了,能重新开课;李氏服了药后,能抱娃抓药。这些都是“药力”的功劳,不如写“人信方知药力殊”——只有亲身用了,才知道这方子的奇特,既扣住了“药”的主题,又符合韵脚。
第三句,郑愚写“夺得春光来在手”,苏墨卿觉得这句写得极好,“春光”对应补骨脂温肾助阳的效果,像把春天的暖意握在手里,不用改,直接用正好。第四句,郑愚写“青娥休笑白髭须”,苏墨卿想起张老丈的白髭最近竟有了些青色的绒毛,便稍作调整,还是用“青娥休笑白髭须”,既和原诗呼应,又贴合张老丈的情况。
“三年时节向边隅,人信方知药力殊。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苏墨卿把诗写在纸上,反复读了几遍,觉得既符合格律,又写出了补骨脂丸的功效。他又在诗后加了段小注,写了张老丈和李氏的病案,还有王老栓的外用法,算是对诗的补充。
第二天,苏墨卿把诗拿给周老丈看,周老丈读了几遍,笑着说:“好诗!既写了药的功效,又有文人的风雅,比单纯的药方好记多了!”镇上的书友柳彦臣来看他,见了这首诗,也赞不绝口:“墨卿,你这诗把‘药’和‘文’融在一起,真是别出心裁!要是能多写几首,编成一本‘药诗集’,定能传扬开来。”
苏墨卿听了,心里越发坚定:他要把补骨脂丸的民间实践、病案、用法都整理成集,配上和诗,让这方子不仅能治病,还能成为中医药文学的一段佳话。他把诗笺和病案本放在一起,窗外的阳光照在纸上,补骨脂的香气从药铺飘进来,混着墨香,像在为这桩“药诗传薪”的心事,添了几分绵长的诗意。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