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菊花散"(菊花、防风、川芎)采用"捣筛为散"的粉碎工艺,用于"头风眩晕";《肘后备急方》以菊花、黄连为末,乳汁调敷治疗小儿目赤,开创菊花外用先河。
(二)唐宋时期:炮制方法的多样化突破
1。
蒸制与炒制的应用
宋代《太平圣惠方》首创"蒸湿捣膏"法,将菊花蒸制后捣成膏剂,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记载"炒菊花",认为炒后寒性减弱,长于散结消痞,为后世"炒炭止血"奠定基础。
2。
酒制技术的理论构建
《疮疡经验全书》首次提出"酒拌晒"的炮制方法,认为酒制可引药上行,增强清头目风热之力。宋代《圣济总录》"菊花酒"(菊花、生地黄、当归)采用"酒浸一宿"工艺,体现"酒行药势"的配伍理论。
(三)明清时期:炮制理论的系统化总结
1。
功效细分与炮制关联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白菊味甘,性平;黄菊味苦,性凉",提出"白菊养肝明目,黄菊疏风清热,野菊解毒消肿"的功效分野,并指出"生用疏散风热,炒用平肝熄风,炭用凉血止血"的炮制规律。
2。
辅料炮制的创新发展
清代《得配本草》记载"地骨皮煎汁拌蒸"的药汁制方法,增强菊花滋阴平肝之力;《外科大成》首创"烧灰存性"法,将菊花炒炭用于"肠风下血",现代研究证实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3-5倍,止血作用显着增强。
(四)近现代:炮制技术的科学化转型
1。
现代炮制标准的建立
《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菊花饮片,明确"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的净制要求,并对亳菊、滁菊、贡菊等道地药材的加工方法作出规范:亳菊阴干、滁菊硫熏曝晒、贡菊烘干,体现地域特色与传统经验的结合。
2。
炮制机理的现代研究
-
挥发油成分变化:阴干法保留挥发油(0。3-0。5%)最高,蒸晒法使桉油精含量增加20%,而炒炭后挥发油损失率达60%。
-
黄酮类成分转化:绿原酸在生品中含量约1。2%,酒制后增至1。8%,而炒炭后降至0。5%,印证"生用清热、酒制活血、炭用止血"的传统理论。
-
抗氧化活性差异:生品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5%,炒制品降至72%,但炭制品因鞣质生成,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提升至92%。
三、菊花临床应用的历史演进与配伍规律
菊花的临床应用随医学理论发展不断拓展,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配伍模式:
(一)汉唐时期:祛风解表与延年益寿
1。
《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奠基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