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春还记:郑相国补骨赋
下卷一老儒咳喘显奇效辨证加减藏民智
唐咸通八年仲秋,琼崖的风雨多了几分凉意,崖州城的老秀才陈松年拄着拐杖,佝偻着背,在衙署外徘徊。他年近花甲,常年苦读,近来染上了咳喘的毛病,尤其到了夜里,咳得连枕头都要垫高三层,痰白清稀,还总觉得胸口发闷,连最爱的《诗经》都没力气翻。
“陈先生,您可是来寻大人的?”老周见他面色青紫,咳得直不起腰,赶紧扶他进院。郑愚刚写完一封家书,见陈松年这模样,连忙让他坐下,递上一杯温茶:“松年兄,你这咳喘怕是不一般,可有找郎中医治?”
陈松年叹了口气,接过茶润了润喉:“找了好几个郎中,开的都是‘止咳散’,吃了也不管用。夜里咳得没法睡,连记性都差了,前儿刚背的诗,转头就忘了。”郑愚摸了摸他的脉,脉象沉细,又看了看他的舌苔,白滑如霜——这是“肾不纳气”的典型症状,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气虚了,气吸进来留不住,才会咳喘不止。
“松年兄,我倒有个法子,”郑愚想起黎婆说的“辨证加减”,“之前治腰痛用补骨脂配胡桃,你这咳喘,得在里面加些杏仁。补骨脂温肾纳气,像把漏风的窗户补好;杏仁润肺止咳,像把窗户上的灰尘擦干净,俩搭着,咳喘才能好。”
陈松年半信半疑:“补骨脂不是治腰痛的吗?还能治咳喘?”郑愚笑着把王渔翁、李娘子的病案拿给他看:“这药在民间用处广着呢,医书里没写,却是百姓在日子里摸出来的。你按方子用,补骨脂用黄酒炒,杏仁去皮尖,一起磨成粉,和胡桃泥混着,加蜂蜜熬成膏,早晚各服一勺,保管半月见效。”
陈松年按方服了七天,再来衙署时,咳喘轻了大半,能坐着和郑愚聊半个时辰:“子晦兄(郑愚字子晦),我现在夜里不咳了,能睡整觉,昨天还背完了《国风》的半卷!”又过了十天,他提着自己写的字来谢郑愚,墨字遒劲有力:“补骨温肾纳气安,杏仁润肺止咳欢。琼崖自有民间智,不逊医书千万篇。”
郑愚把这病案记在本子上,特意标注“肾不纳气咳喘:补骨脂(酒炒)+胡桃仁+杏仁,十七日痊愈”,旁边写了句注脚:“《千金方》载杏仁治咳,未提与补骨脂配伍,民间实践补此缺。”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椰叶,忽然明白:民间的医药智慧,就像这琼崖的榕树,看似寻常,却能扎根在石缝里,长出遮天蔽日的绿荫。
下卷二史志留白民间补小儿遗尿验新方
深秋的崖州城,阳光渐渐柔和,郑愚想起黎婆说《琼崖郡志》里有关于草药的记载,便让老周去州府藏书楼借来翻阅。在“物产门”里,他终于找到了关于补骨脂的文字,只有短短九个字:“补骨脂,生崖谷,治腰痛。”
郑愚捧着郡志,忍不住叹气:“官修的史志只记了最基础的功效,却没说它能治咳喘、夜尿、产后少乳,更没提和胡桃、杏仁、山药的配伍。这些都是民间在实践里摸出来的,比史志详细百倍啊!”他让老周把自己收集的病案抄在郡志的空白处,从王渔翁的夜尿多,到陈松年的咳喘,再到李娘子的产后腰痛,一笔一画,写得郑重。
正抄着,衙署的杂役刘二抱着三岁的儿子跑进来,孩子的棉裤湿了大半,哭得撕心裂肺:“大人,您快救救我的娃!这娃每晚都尿床,换三床被褥都不够,郎中说‘肾虚难治’,我实在没办法了!”
郑愚让刘二把孩子放在膝上,摸了摸孩子的小手——冰凉得像浸了溪水,又看了看孩子的眼睑,有些浮肿。“刘二,你别急,”郑愚温声说,“这娃是‘脾肾阳虚’。肾主封藏,像关水的闸门;脾主运化,像输水的沟渠。闸门松了、沟渠堵了,水才会漏出来。补骨脂能温肾固闸,还得加些山药通沟渠——山药能健脾益气,民间常用来治小儿虚症,安全得很。”
刘二愣了愣:“山药?我家后院就种着,还能当药?”郑愚点点头,想起黎婆说的“药食同源”:“你把补骨脂用盐水炒了磨成粉,每天清晨用山药粥送服半勺,孩子怕苦,粥里能加半勺蜂蜜。另外,别让孩子睡前喝太多水,脚别沾冷水,脾暖了,肾也会跟着好。”
刘二抱着孩子回去后,每天严格按方来。第五天傍晚,他就兴冲冲地来报喜:“大人!娃昨晚没尿床!今早起来棉裤是干的,还主动吃了小半碗粥呢!”又过了七天,刘二带着孩子来,孩子手里攥着个布偶,蹦蹦跳跳地说:“大人,我再也不用换湿裤子啦!”
郑愚把这个病案也记在郡志的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粥碗,标注“小儿脾肾阳虚遗尿:补骨脂(盐水炒)+山药粥,十二日痊愈”。他摸着郡志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觉得:这泛黄的纸页,因为这些民间的实践,变得鲜活起来——史志是骨架,民间的智慧是血肉,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医药传承。
下卷三质疑声中证实效尺素传方盼传世
入冬后,崖州来了位新上任的通判,姓赵,是京城来的官员,听说郑愚用“民间偏方”治病,特意来衙署拜访,言语间带着几分质疑:“子晦兄,补骨脂未入《唐本草》,不过是山野间的草药,你身为前相国,用偏方治病,怕是不妥吧?”
郑愚笑着把病案本递给赵通判:“赵兄,你先看看这些案子。王渔翁用它治好了腰痛,陈松年用它治好了咳喘,刘二的儿子用它治好了遗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果,比某些只记在医书里、却不管用的方子强多了。”
赵通判翻着病案本,从王渔翁的“十日能捕鱼”,到陈松年的“十七日不咳喘”,再到刘二儿子的“十二日不尿床”,字迹工整,细节详实,不由得皱起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没想到这民间的草药,竟有这么多用法。只是,为何医书里没有记载?”
“因为实践先于文献啊!”郑愚叹了口气,“百姓在日子里摸索出用法,先治好自己的病,再口口相传,要过很多年,才会被医书收录。就像这补骨脂,在琼崖民间用了几十年,却只在《琼崖郡志》里留了九个字。我现在收集这些案子,就是想把它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免得这好药被埋没。”
他领着赵通判去了巷口的“惠民堂”药铺,药铺掌柜见了他们,笑着说:“大人,您这补骨脂的方子太受欢迎了!现在崖州城里,不管是老人腰痛,还是妇人产后虚,都来买补骨脂,连周边县里的人都来寻呢!”铺子里的货架上,摆着炒好的补骨脂、磨好的粉、调好的膏,还有印着郑愚诗句的纸条——“奇得春光采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