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骨脂忆旧 药香载梦记1(第1页)

骨脂忆旧 药香载梦记1(第1页)

骨脂忆旧:药香载梦记(上卷)

楔子

昆仑余脉,江南水乡,一缕辛香穿尘而过。相传上古神农尝百草,于雪后荒原见补骨脂傲霜而立,籽如褐珠,嚼之温肾暖骨,遂叹“此草能续筋骨之损,亦能载岁月之忆”。此后千百年,这株灵草从药圃走入书斋,从医案浸入味蕾——它是《本草纲目》中“治腰膝冷痛、固精益气”的良药,是农妇灶间“盐炒补骨脂配核桃”的养生食方,更是文人笔下“香飘旧梦”的情丝载体。

清代江南暮春,雨打芭蕉,书生案头的补骨脂药罐旁,散落着半阙《都门秋思》。药香与墨香交织,恍惚间,似有明代药铺的铜铃、宋代农舍的炊烟、唐代驿道的驼铃,皆随这缕辛香浮现。补骨脂以其温厚之性,既疗人身之疾,亦承岁月之痕,在“实践”与“文思”的流转中,成为跨越时空的“记忆之媒”。

第一卷明溪药韵·铜铃传艺

一、溪畔药铺“骨暖方”

明万历年间,江南常州府无锡县,京杭大运河支流穿城而过,岸边“德仁堂”药铺的铜铃,每日辰时准时响起。掌柜沈仲山年逾五旬,祖上三代行医,一手“盐炒补骨脂”的炮制技艺,在当地颇有名气。他常说:“补骨脂性温,入肾经,盐炒能引药归府,就像给草药安了船舵,直抵腰膝寒痛之处。”

一日清晨,药铺刚开门,渔民老周便扶着腰踉跄而入,面色青白,冷汗直流。“沈掌柜,昨夜捕鱼遇寒雨,这腰像是被冰锥扎着,连船都撑不了了!”沈仲山伸手按其腰眼,老周痛得直咧嘴。诊脉后,沈仲山叹道:“你这是肾阳虚衰,寒湿入络,得用‘骨暖膏’外敷,再配‘补骨脂杜仲汤’内服。”

他转身从药柜取出补骨脂籽,倒入青石臼,加少许海盐,用铜杵慢捣,边捣边说:“这籽得捣至细碎,海盐才能渗进去,炒的时候要用文火,炒到籽壳微黄,辛香飘出,才算成。”捣好的药粉与芝麻油一同入陶锅,小火熬至起沫,盛入盆中,便是“骨暖膏”。沈仲山用竹片蘸膏,细细敷在老周腰上,又开了药方:补骨脂五钱(盐炒)、杜仲三钱、牛膝二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日后,老周红光满面地来谢,说腰已不痛,还能扛着渔网下船。他带来一尾肥美的银鱼,笑道:“沈掌柜的药,比船上的棉絮还暖!”沈仲山摆手拒收,只叮嘱:“往后雨天捕鱼,记得带包炒香的补骨脂籽,含在嘴里,能防寒气入体。”这般“未病先防”的叮嘱,是沈家药铺代代相传的经验,虽未写入医典,却让许多渔民、船工受益。

二、后院药圃“识草诀”

沈仲山的药铺后院,辟有半亩药圃,补骨脂与杜仲、牛膝、枸杞等药草相间而种。每到清明前后,他便带着学徒们移栽补骨脂幼苗,口中念着祖传的“识草诀”:“茎似弱柳,叶如翠羽,花呈蝶形,籽若褐珠,逢霜更茂,遇湿不腐——这便是补骨脂,认准了,才好采撷。”

学徒阿明刚入铺半年,对分辨草药仍有些生疏。一次浇水时,误将补骨脂幼苗认成了普通野草,险些拔掉。沈仲山急忙拦住,指着叶片边缘的细齿说:“你看,补骨脂的叶子边缘有浅锯齿,背面有绒毛,摸上去糙糙的;野草叶子多是光滑的。”他还教阿明观察补骨脂的生长习性:“这草喜阳,得种在圃边向阳处,耐旱不耐涝,浇水不能太多,否则籽实会空瘪。”

夏至过后,补骨脂开始结籽,沈仲山带着学徒们采收,强调:“籽要在霜前采,趁晨露未干时摘,此时籽实饱满,药效最足。采下的籽要摊在竹匾里,放在屋檐下阴干,不能暴晒,暴晒会让药性散了。”阴干的籽实装入陶罐,贴上红纸,写“补骨脂(盐炒备用)”,存入药柜。阿明看着陶罐,问:“师父,这些法子都是祖上传的?有没有写在书里?”沈仲山摇头:“祖辈多是口传心授,说‘好药靠实践,不靠纸笔’,但咱们也得记下来,往后传给后人。”

三、街坊“食疗忆”

药铺隔壁住着一位张老夫人,年近七旬,老伴早逝,独子在外经商,常感腰膝酸软、夜尿频繁。沈仲山便教她一个食疗方:补骨脂籽(盐炒)与核桃肉同煮,每日清晨吃一碗。“核桃形似人脑,能补髓益智,配补骨脂,既能暖肾,又能安神,比吃药舒服。”

张老夫人按法制作,每日清晨,灶间便飘起补骨脂与核桃的混合香气。她将煮好的“骨脂核桃粥”盛在白瓷碗里,坐在窗边慢慢吃,望着窗外药铺的铜铃,常想起年轻时,老伴在运河边捕鱼,她在家煮这粥等他归来的日子。“这粥香一飘,就像老头子还在身边。”她笑着对沈仲山说。

久而久之,街坊邻里都学着做这道食疗。有户人家生了个弱不禁风的孩童,常夜啼、盗汗,沈仲山建议用补骨脂(盐炒)一钱、山药三钱、莲子二钱,磨成粉,混入米糊喂养。半月后,孩童夜啼渐止,脸色也红润起来。孩童的母亲感激地说:“沈掌柜的方子,比补品还管用,孩子吃了,夜里睡得安稳,我也能歇口气了。”

这些食疗方,在无锡县的街坊间口耳相传,有人还将其写在红纸贴在门上,名曰“暖家方”。沈仲山见了,欣慰地说:“补骨脂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比挂在药柜里更有价值。”

四、驿道“传药情”

无锡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南来北往的商队、驿卒常在此歇脚。一日,一位来自陕西的驿卒李三,牵着马冲进药铺,马背上驮着一位昏迷的同伴。“沈掌柜,我兄弟在驿道上受了寒,腰腿僵直,连话都说不出了!”

沈仲山急忙为其诊治,见患者四肢冰凉,脉象沉细,叹道:“这是寒邪直中少阴,得用‘补骨脂附子汤’急救。”他取来盐炒补骨脂五钱、制附子三钱(先煎)、干姜二钱,加水煮沸,文火慢煎。药汤熬好后,用银匙撬开患者牙关,慢慢灌下。

半个时辰后,患者渐渐睁开眼,能微弱地说话。李三喜极而泣,说他们要送公文去苏州,若误了时辰,会受重罚。沈仲山又取来一包炒香的补骨脂籽,塞给李三:“这籽揣在怀里,冷了就含几粒,能驱寒暖身。路上若再犯病,就用开水冲泡,代茶喝。”

李三谢过,带着同伴策马而去。一月后,他从苏州返程,特意绕到药铺,带来陕西的红枣与核桃,说:“沈掌柜的药救了我们兄弟,这补骨脂籽在驿道上帮了大忙,好些驿卒都问我在哪买的呢!”沈仲山笑着收下礼物,又包了些补骨脂籽给他:“替我给驿道上的兄弟们带句话,冬日赶路,多备些补骨脂,比穿厚棉袄还管用。”

补骨脂的用法,便随着驿卒的马蹄、商队的驼铃,从江南传到北方,从民间药铺走向驿道江湖,虽无典籍记载,却在口耳相传中,成为旅人御寒的“随身良药”。

五、案头“药钞录”

沈仲山晚年时,开始将祖辈口传的补骨脂用法,连同自己行医多年的病案,一一记录在《德仁堂药钞》中。他在钞本开篇写道:“补骨脂,温肾助阳,强筋健骨,盐炒为佳,配伍杜仲、牛膝治腰膝冷痛,配核桃、山药治虚劳体弱,皆为实践所得,非凭空臆想。”

钞本中记载了一个特殊病案:县城里有位秀才,因苦读熬夜,又贪凉饮冷,患上“五更泄泻”,每到黎明便腹痛腹泻,身形日渐消瘦。沈仲山用补骨脂(盐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制成“四神丸”,让其温水送服。半月后,秀才泄泻止,精神也振了。沈仲山在案后批注:“五更泄泻,多为脾肾阳虚,补骨脂温肾,肉豆蔻暖脾,脾肾同补,其泻自止。”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