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骨脂西渡 百草通玄记1(第1页)

骨脂西渡 百草通玄记1(第1页)

骨脂西渡:百草通玄记(上卷)

楔子

昆仑墟下,赤水之滨,曾有灵草名“补骨脂”,得日精月华,凝褐籽如珠。上古之时,神农氏尝百草,见此草历霜不凋,籽落即生,遂采而辨之,觉其性温味辛,入肾经能壮骨,入肺经可润皮,便传于部族,教以“炒籽疗腰冷,敷膏去白癜”之法。然彼时文字未彰,此识多赖口耳相传,如赤水之流,虽滋养四方,却少有形迹可寻。后世医家虽将其载入《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却仍有无数民间妙用,藏于渔樵耕读之间,未入典籍。直至十七世纪末,南洋风起,海波载着这株东方灵草,穿越山海,撞开了西方科学的大门,一段跨越东西的百草奇缘,自此开篇。

第一卷岭南遗珍·乡野藏智

一、渔村里的“骨暖膏”

清康熙年间,岭南新会县有渔村名“睦洲”,村民世代以渔为业,常与海风、湿气为伴,多患“湿痹”与“白癜”之症。村中有老药婆姓陈,人称“陈阿婆”,承袭祖上传下的补骨脂用法,治好了无数乡邻。她常说:“这‘骨脂籽’是海神赐的宝贝,能暖骨,能净皮,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日,村里少年阿海随父出海,遇风暴翻船,虽被救回,却落下“寒痹”之症,每逢阴雨天,膝盖便痛如刀割,连渔船都登不上。陈阿婆见他面色青白,按其膝下“阳陵泉”穴,阿海痛得龇牙咧嘴,叹道:“这是寒气入骨,得用‘骨暖膏’驱寒补骨。”她取来晒干的补骨脂籽,与生姜、桂枝一同放入石臼,捣成泥状,再加入芝麻油,在瓦锅中慢熬,待膏体泛起金沫,便盛入盆中。每日清晨,阿婆亲自为阿海敷膏,边敷边念叨:“肾主骨,这籽儿能入肾,把寒气赶出去,骨头就暖了。”

敷药半月,阿海膝盖的疼痛渐消;一月后,竟能跟着父亲出海捕鱼。阿海的父亲感激不已,送来一尾刚捕的石斑鱼,陈阿婆却摆手道:“要谢就谢这骨脂籽,祖上说,当年先祖在崖山脚下,见野鹿食此籽后,跃涧如飞,才悟出它的妙用。你们往后采籽,记得留三分给鸟兽,莫要采绝了。”这般“取之有度”的叮嘱,恰是民间用药的智慧,虽未入医典,却藏着对自然的敬畏。

二、药摊上的“白癜方”

睦洲镇的集市上,陈阿婆每日都会摆个小药摊,售卖自制的补骨脂药粉和药膏。镇上有个绸缎庄老板,姓黄,三年前脸上突然长出白斑,初时如铜钱大小,后来蔓延至额头,四处求医无果,连生意都懒得打理。一日,他见陈阿婆的药摊上挂着“治白癜”的木牌,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前询问。

陈阿婆仔细端详他的白斑,又摸了摸他的脉象,说:“你这是‘风邪袭表,气血失和’,肺主皮毛,肺气弱了,皮毛就失了滋养。我这药粉,得配着日光用才有效。”她取来一包炒香的补骨脂粉,教他:“每日清晨,用温水调开粉,涂在白斑上,然后坐在院里晒半个时辰太阳,记住,只晒晨光,别晒晌午的烈日,免得伤了皮肤。”

黄老板半信半疑,按法试用。起初三日,涂药处有些发红发痒,他吓得想停手,陈阿婆却道:“这是药气在驱邪,莫怕。”又过了十日,白斑边缘竟透出些淡粉色;三个月后,脸上的白斑渐渐消退,皮肤恢复如初。黄老板喜出望外,送来重金致谢,陈阿婆却只收了些绸缎,笑着说:“这方子不是我创的,是前朝一位游方郎中传下来的,他说《本草纲目》里写过,补骨脂‘外用治白癜、顽癣’,不过得‘借日光之力,引药入皮’,我不过是照着做罢了。”这般对典籍与口传经验的融合,正是民间医者的常态——不求着书立说,只求治病救人。

三、农舍中的“育儿秘”

睦洲镇西头,有户农家姓梁,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却因早产,两个孩子都长得瘦弱,周岁时还不能站立,膝盖发软,像没有骨头似的。梁家人急得团团转,听闻陈阿婆会治“软骨”之症,便抱着孩子登门求助。

陈阿婆摸了摸孩子的骨骼,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说:“这是‘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得慢慢补,急不得。”她取来补骨脂籽,与核桃、黑芝麻一同炒香,碾成细粉,叮嘱梁家媳妇:“每日给孩子冲一小勺在米汤里,早晚各一次,坚持半年,保管孩子能站稳。”梁家媳妇不解:“阿婆,这籽儿不是治大人腰腿痛的吗?咋还能给娃娃吃?”

陈阿婆笑道:“《黄帝内经》说‘肾主骨生髓’,娃娃的骨头没长好,根子在肾精不足。这补骨脂籽能补肾,核桃、芝麻也能填髓,三样混在一起,又香又补,娃娃也爱吃。”梁家媳妇按她说的做,果然,孩子吃了三个月,便能扶着墙走路;半年后,两个小家伙竟能在院里追着鸡跑,身子骨比同龄孩子还结实。此事传开后,镇上不少有弱童的人家都来求药粉,陈阿婆索性把方子写在纸上,贴在药摊旁,任人抄录,还念叨:“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个是一个,这百草的好处,本就该大家共享。”

四、船工间的“祛湿茶”

睦洲镇临近西江,常有往来于广州、南洋的船工在此歇脚。船工们常年在水上漂泊,湿气重,多有“下肢浮肿、筋骨沉困”之苦。陈阿婆便琢磨出一款“补骨脂祛湿茶”,用炒香的补骨脂籽,搭配茯苓、薏苡仁、陈皮,装在小布包里,卖给船工们。

有个老船工姓周,跑了三十年南洋航线,双腿常年浮肿,一按一个坑,连布鞋都穿不上。他买了陈阿婆的茶包,每日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喝了一个月,双腿的浮肿竟消了大半;三个月后,走路也轻快了,再也不用拖着沉重的腿上船。周船工特意跑来谢陈阿婆,说:“阿婆,您这茶比船上的药汤管用多了,喝着还不苦,带着点陈皮的香。”

陈阿婆笑着说:“这茶是按‘脾肾双补’的道理配的。补骨脂补肾,肾能利水;茯苓、薏苡仁健脾,脾能祛湿;陈皮理气,气顺了,湿邪才好散。你们船工在水上,脾肾功能容易弱,喝这茶正好。”她还叮嘱周船工:“到了南洋,要是见着华人老乡,也把这方子传给他们,那边湿气更重,兴许用得上。”周船工点头应下,后来每次到南洋的巴达维亚,都会给当地华人商铺送些补骨脂茶包,这株东方灵草的种子,便借着船工的脚步,悄悄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五、族谱里的“药草记”

陈阿婆的家中,藏着一本泛黄的族谱,里面除了记载族人的生卒婚嫁,还夹杂着许多关于补骨脂的用法,都是祖辈口传心授后,由识字的族人记录下来的。族谱里写着:“明万历年间,族中先祖避乱至睦洲,见当地多产补骨脂,便向土着学‘籽拌麦种,耐霜寒’之法,后又悟其药用,治好了不少乡邻的‘骨痿’之症。”

还有一段记载颇为有趣:“清顺治年间,族中有女嫁至南洋吕宋,带去补骨脂籽,教当地人‘炒籽敷伤’,当地土人称之为‘中国骨籽’,遇有跌打损伤,必求此籽。”这些零散的记录,虽不如医典严谨,却真实地展现了补骨脂从中国乡野走向南洋的轨迹。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