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骨脂仙缘 百草春秋录2(第2页)

骨脂仙缘 百草春秋录2(第2页)

“寒凉派”代表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认为多数疾病由“火热”引起,慎用温燥之药。他认为补骨脂性温,虽能补骨,却易助火伤阴,仅适用于“肾阳衰微、寒凝骨痛”之症,且需配伍滋阴之药,如麦冬、玉竹,以制其温燥之性。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写道:“补骨脂,温肾之药,非肾阳不足者慎用,若误用之,恐助火生热,加重病情。”

“攻下派”代表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认为补骨脂虽能补骨,却偏于补益,若体内有实邪(如风寒湿邪壅盛),过早使用补骨脂,会“闭门留寇”,使邪不易除。他主张,治疗骨痹,应先以祛邪之药(如麻黄、桂枝)驱邪,待邪去后,再用补骨脂补骨。他在《儒门事亲》中举例:“有一患者,患骨痹多年,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先用麻黄、桂枝、防风煎服,驱风散寒,待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后,再用补骨脂与杜仲同煮,补骨强筋,一月而愈。若先补后攻,邪必滞留,难以痊愈。”

“补土派”代表李杲,主张“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由后天补之”。他认为,补骨脂虽能补肾壮骨,但需依赖脾胃运化,若脾胃虚弱,补骨脂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他在使用补骨脂时,常配伍健脾之药,如白术、茯苓、陈皮,以增强脾胃功能,助补骨脂吸收。他在《脾胃论》中写道:“补肾先健脾,脾健则肾充,肾充则骨健。补骨脂与健脾药同用,如虎添翼,疗效倍增。”

“滋阴派”代表朱震亨,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补骨脂性温,易伤阴精,使用时需格外谨慎。他认为,只有“肾阳衰微而无阴虚火旺”之症,方可使用补骨脂,且需配伍滋阴之药,如熟地、枸杞,以“阴中求阳”。他在《格致余论》中写道:“补骨脂温肾,然肾为水火之脏,需阴阳平衡,若单用补骨脂温阳,恐伤肾阴,当阴阳同补,方为稳妥。”

这场“补骨之辩”,虽各执一词,却都围绕着补骨脂的性味、功效及配伍展开,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补骨脂的认识。正如当时名医“罗天益”所言:“四大家之论,皆有其理,补骨脂之应用,无固定之法,当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融会贯通,方能尽其所长。”这场争论,不仅推动了补骨脂应用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完善,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二、民间“单方”与医派“复方”的互补

金元时期,民间仍流传着许多补骨脂的“单方”(仅用一味药治病),如“补骨脂籽炒香嚼服,治腰膝冷痛”“补骨脂籽与酒同泡,治跌打损伤”“补骨脂籽与鸡蛋同炒,治小儿软骨病”等。这些单方,虽简单易行,却往往只适用于单一病症。

而各医派则在民间单方的基础上,创制了许多“复方”(多味药配伍),以扩大补骨脂的适应症,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如刘完素创制的“补骨脂滋阴汤”,以补骨脂配伍麦冬、玉竹、熟地,既能温肾补骨,又能滋阴润燥,适用于“肾阳不足兼阴虚火旺”之症;张从正创制的“补骨脂祛邪汤”,以补骨脂配伍麻黄、桂枝、防风,先祛邪后补骨,适用于“风寒湿邪壅盛兼肾阳不足”之症;李杲创制的“补骨脂健脾汤”,以补骨脂配伍白术、茯苓、陈皮,健脾补肾,适用于“脾胃虚弱兼肾阳不足”之症;朱震亨创制的“补骨脂阴阳双补汤”,以补骨脂配伍熟地、枸杞、附子,阴阳同补,适用于“肾阴阳两虚”之症。

山西有位民间医者“赵五”,擅长用补骨脂单方治病,却发现有些患者疗效不佳。一次,他遇到一位患者,腰膝冷痛,同时伴有口干舌燥、盗汗等阴虚症状,用补骨脂单方治疗后,腰膝冷痛减轻,却出现了便秘、咽痛等上火症状。赵五束手无策,遂前往请教刘完素。刘完素为患者诊脉后,说:“此为‘肾阳不足兼阴虚火旺’,单用补骨脂温阳,必伤阴精,当用‘补骨脂滋阴汤’。”赵五按方用药,患者服药半月后,腰膝冷痛痊愈,阴虚症状也随之消失。

从此,赵五开始学习各医派的复方,将民间单方与医派复方结合,疗效大增。他还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册,写道:“单方虽简,却如利剑,需用之得当;复方虽繁,却如阵法,能应对复杂之症。单方与复方,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种民间单方与医派复方的互补,让补骨脂的应用更加全面、精准,也让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骨脂丸”的创制与流传

元代中期,名医“危亦林”编撰《世医得效方》,致力于“集历代医家之精华,汇民间实践之经验”。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制了“骨脂丸”,这是补骨脂应用史上的一个重要复方。

“骨脂丸”的配方为:补骨脂(炒香)二两,杜仲(去皮,姜炒)二两,胡桃仁(去皮)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用温酒送下。危亦林在书中写道:“此丸能温肾助阳,强筋健骨,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筋骨痿软、行走无力、畏寒肢冷等症,疗效显着。”

“骨脂丸”的创制,源于危亦林的一次临床实践。有一位高官,年过半百,患腰膝冷痛多年,虽服用过多种汤药,却疗效不佳,甚至出现了行走困难的症状。危亦林为其诊脉,发现其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判断为“肾阳衰微,骨失温养”。他遂取补骨脂、杜仲、胡桃仁、附子四味药,配伍成丸。高官服药一月后,腰膝冷痛减轻;服药两月后,能正常行走;服药三月后,竟能骑马射箭。高官感激地说:“此丸真乃‘起死回生’之药,让我重获新生。”

“骨脂丸”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为治疗肾阳不足、筋骨虚弱的常用方剂。各地医者还根据当地患者的特点,对“骨脂丸”进行了改良:在北方,因气候寒冷,常加入肉桂、干姜,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在南方,因气候湿热,常加入茯苓、薏苡仁,以增强祛湿健脾之力;在西域,因多风,常加入防风、独活,以增强祛风通络之力。

“骨脂丸”的创制与流传,是补骨脂应用理论的一次升华。它不仅融合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和民间实践的智慧,还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补骨脂温肾助阳为君药,杜仲强筋健骨为臣药,胡桃仁补肾益脑为佐药,附子温阳散寒为使药,四药配伍,相得益彰。正如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所言:“用药如治国,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方能国泰民安;补骨脂为君,统领诸药,共奏补骨强筋之效,此乃用药之妙也。”

四、田野调查中的“新发现”

元代末年,名医“朱震亨”的弟子“戴原礼”,继承师志,致力于搜集民间方药。他认为,“医之道,源于民间,流于实践,医者当深入田野,方能得真知”。于是,他历时十年,走遍大江南北,进行田野调查,搜集到了许多关于补骨脂的新用法、新经验。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戴原礼发现,当地彝族人常用补骨脂籽与花椒、大蒜一同捣成泥,敷于龋齿处,能治“牙痛骨酸”。他亲自尝试,发现此法果然有效,遂记录在《证治要诀》中:“龋齿疼痛,多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风寒入齿所致。用补骨脂籽、花椒、大蒜捣泥敷之,能温肾散寒、止痛消肿,彝人常用之,效佳。”

在贵州苗族地区,戴原礼发现,苗族人常用补骨脂籽与酒、醋一同浸泡,制成“骨脂醋酒”,涂抹于脱发处,能治“斑秃”(俗称“鬼剃头”)。他走访了多位用此法治疗的患者,发现多数患者用药一月后,脱发处便开始长出新发。戴原礼遂在书中写道:“斑秃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邪侵袭所致。补骨脂能补肾益肝,酒能活血通络,醋能收敛固发,三者配伍,能生发固发,苗人之法,甚妙。”

在广东岭南地区,戴原礼发现,当地人常用补骨脂籽与冬瓜皮、茯苓一同煮水,饮之能治“脚气水肿”(类似脚气病引起的水肿)。他见当地渔民多患此病,服用此方后,水肿很快消退,遂记录道:“脚气水肿,多因湿气下注,脾肾两虚所致。补骨脂补肾,冬瓜皮、茯苓祛湿健脾,三者同用,能脾肾双补、祛湿消肿,岭南人之法,切合病机。”

戴原礼的田野调查,不仅发现了补骨脂的许多新用法,还印证了中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理论。他在《证治要诀》中感慨:“四方之民,因气候、环境、习俗不同,所患之病各异,用药之法亦不同。补骨脂一物,在中原主补骨,在边疆主祛邪,在岭南主祛湿,可见‘医者无定方,因病制宜耳’。”这些田野调查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补骨脂的应用范围,也让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五、医书典籍中的“系统总结”

元代末年,朝廷组织编撰《本草品汇精要》,这是一部集历代本草之大成的典籍。书中对补骨脂进行了系统总结,从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炮制、禁忌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补骨脂的应用理论,标志着补骨脂的应用进入了成熟阶段。

书中记载:“补骨脂,一名破故纸,属草部蔓草类。生蜀川、岭南、江西、浙江等地,春生苗,夏开花,秋结籽,冬采根。其籽如豆,色褐,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肾、脾经。主肾阳不足,腰膝冷痛,筋骨痿软,阳痿遗精,尿频遗尿,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虚寒喘咳,外用治白癜风、斑秃、顽癣。”

在功效与主治方面,《本草品汇精要》不仅总结了历代医家的经验,还吸纳了民间实践的成果,将补骨脂的功效分为“内服”与“外用”两大类:内服能“温肾助阳,固精益髓,健脾止泻,平喘止咳”;外用能“祛风止痒,祛斑生发”。主治病症涵盖了内科、外科、皮肤科、男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补骨脂在当时的所有应用。

在配伍方面,《本草品汇精要》列举了补骨脂的常用配伍:“与杜仲配伍,增强强筋健骨之力,主腰膝酸痛;与胡桃仁配伍,增强补肾益脑之力,主阳痿遗精;与白术配伍,增强健脾止泻之力,主五更泄泻;与附子配伍,增强温阳散寒之力,主畏寒肢冷;与雄黄配伍,增强祛风止痒之力,主白癜风、顽癣。”

在炮制方面,《本草品汇精要》详细记载了补骨脂的炮制方法:“补骨脂籽,需炒香后用,以减其毒性,增强温肾之力;若用于止泻,需与盐同炒;若用于外用,需研成细末,或与酒、醋、猪脂等调和。”

在禁忌方面,《本草品汇精要》指出:“补骨脂性温,有小毒,阴虚火旺者忌用,实热证者忌用,孕妇慎用,儿童用量宜减。”

《本草品汇精要》对补骨脂的系统总结,既是对历代民间实践和医家经验的传承,也是对补骨脂应用理论的升华。它让补骨脂从一株山野灌木,变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良药,为后世补骨脂的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本草品汇精要》序言中所言:“本草者,济世之书也,汇百草之性,集万家之验,方能为民疗疾,为医指路。补骨脂之总结,虽为其一,却可见本草之博大精深,实践之重要性也。”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