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骨脂仙缘 百草春秋录3(第1页)

骨脂仙缘 百草春秋录3(第1页)

骨脂仙缘:百草春秋录(下卷)

第五卷明清薪传·医理深研

一、李时珍的“本草考订”

明万历年间,李时珍踏遍名山大川,历时二十七载编撰《本草纲目》,誓要“辨伪存真,考订百草”。对于补骨脂,他发现前代医书虽多有记载,却存在“名实混淆”“用法零散”之弊——或误将“补骨脂”与“胡芦巴”混为一谈,或对其炮制方法语焉不详。为厘清真相,李时珍亲赴补骨脂主产地蜀川、岭南,走访药农、医者,搜集民间经验。

在蜀川彭山,他见药农将补骨脂籽与盐同炒,问其缘由,药农答:“盐入肾经,同炒能引药归肾,增强补骨之力,若治肾虚泄泻,必用盐炒;若治风寒骨痹,单用清炒即可。”李时珍遂取盐炒与清炒的补骨脂籽,分别用于临床:治县城张大户“五更泄泻”(脾肾阳虚所致,每日黎明腹痛腹泻),用盐炒补骨脂配伍肉豆蔻、吴茱萸,制成“四神丸”,患者服药七日,泄泻即止;治樵夫“寒痹腰痛”,用清炒补骨脂配伍独活、桑寄生,三剂而痛减。

他还发现,民间流传的“补骨脂治白癜风”之法,需“晒日光”方能见效,遂在《本草纲目》中注解:“补骨脂性温,能入血分,晒日光则助其温通,使药力直达皮肤,驱风邪、化白斑,若不见日,疗效减半。”此外,他考证出“破故纸”之名的由来:“昔人补骨脂多从胡地传入,胡人称‘破故纸’,言其能‘破骨中寒湿,补筋骨之虚’,后讹传为‘补骨脂’,实则名异而实同。”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补骨脂归入“草部第十七卷·蔓草类”,系统总结其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及炮制,收录民间验方二十余则,其中“四神丸”“补骨脂丸”(与杜仲、胡桃仁配伍)成为后世治疗脾肾、筋骨病症的经典方剂。他在文末叹道:“补骨脂虽微,却藏济世之能,其功在肾、在骨、在脾,历代实践之所积,方有今日之明辨,医者当重实践、轻空谈,方能窥其真义。”

二、明清医家的“辨证新用”

明末清初,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日趋成熟,医家们在补骨脂传统用法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辨证新用”之法,使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江南名医张景岳,擅长“阴阳双补”,主张“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他发现补骨脂虽温肾助阳,却偏于燥烈,遂创制“右归丸”(含补骨脂、熟地、山药、山茱萸等),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兼肾阴亏虚”之症。苏州富商李某,年近六旬,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同时伴有头晕耳鸣、盗汗遗精,服“右归丸”半月,畏寒消失;一月后,遗精渐止,筋骨渐强。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补骨脂温阳而不损阴,需配伍熟地、山茱萸之属,阴中求阳,方能补而不燥,滋而不腻。”

清代名医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却也善用补骨脂调理杂症。他曾治一女子,产后气血亏虚,兼受风寒,患“产后骨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乳汁稀少。叶天士以补骨脂配伍当归、黄芪、通草,既温肾强骨、祛风散寒,又益气养血、通络下乳。女子服药十日,关节疼痛减轻;二十日,乳汁渐多;一月后,能抱婴哺乳,行走如常。叶天士在医案中批注:“产后多虚多瘀,补骨脂温肾而不滞瘀,配伍养血通络之药,能补骨、通乳、止痛,一举三得,此乃‘辨证施补’之妙。”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虽以治温病闻名,却也重视补骨脂在“虚寒证”中的应用。他曾治一孩童,患“小儿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兼见腹泻、畏寒,诊为“脾肾阳虚,骨失所养”。吴鞠通以补骨脂配伍白术、干姜、莲子,制成“温肾健脾汤”,让孩童每日服用。半年后,孩童能独立行走,牙齿渐生,腹泻亦止。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补充:“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当平和,补骨脂炒香后用,可减其燥性,配伍健脾之药,能助小儿先天之肾,补后天之脾,促其生长发育。”

这些医家的“辨证新用”,既遵循了补骨脂“温肾补骨”的核心功效,又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如阴阳虚实、兼夹邪气)灵活配伍,使补骨脂的应用从“专病专药”走向“辨证施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

三、民间“药食同源”的智慧

明清时期,补骨脂的“药食同源”用法在民间广泛流传,百姓将其融入日常饮食,既防病又养生,形成了许多兼具实用性与地域特色的方子,这些用法虽未被大量载入正统医书,却通过口传心授、地方农书得以延续。

在江南水乡,百姓喜食“骨脂糯米糕”:将补骨脂籽炒香碾粉,与糯米粉、红糖混合,蒸制成糕,秋冬时节食用,能“暖腰肾、抗寒湿”。苏州周庄有位老妪,年过八旬仍能操持家务,秘诀便是每日清晨食一块“骨脂糯米糕”。她笑着说:“这糕是我婆婆传下来的法子,秋冬吃了,腰不酸、腿不沉,洗衣做饭都有力气。”当地农书《江南食话》记载:“骨脂糕,取补骨脂籽三钱,糯米粉半斤,红糖一两,蒸食,治秋冬筋骨畏寒,兼能健脾养胃,老少皆宜。”

在北方草原,牧民则善饮“骨脂奶茶”:将补骨脂籽与茶叶、牛奶、酥油一同熬煮,每日饮用,能“壮筋骨、御风寒”。内蒙古草原的牧民,常年骑马放牧,饱受风寒侵袭,却少有患“骨痹”者,皆因常饮此茶。牧民巴特尔说:“我们牧民靠马和草原生活,喝了这奶茶,骑马一整天都不觉得累,冬天再冷,骨头里也是暖的。”当地《蒙古饮食志》中写道:“骨脂奶茶,性温,能补骨、散寒、生津,牧民常饮之,以御草原酷寒。”

在西南山区,百姓常用“骨脂炖排骨”:取补骨脂籽五钱,与排骨、生姜、红枣同炖,食肉喝汤,能“补骨益髓、强筋健骨”。贵州苗族村寨,青壮年多外出务工,返乡时必带补骨脂籽,为家中老人炖排骨。寨老说:“山里湿气重,老人容易腰腿疼,吃了这炖菜,骨头就像被太阳晒过一样暖和,走路也稳当了。”当地《苗乡食疗录》记载:“骨脂炖排骨,主腰膝冷痛、筋骨虚弱,秋冬食用最佳,能驱湿寒、补筋骨。”

这些“药食同源”的用法,将补骨脂的“药性”融入“食味”,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达到了养生治病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正如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言:“饮食之道,当以养生为要,若能将百草之益融入日常饮食,不药而愈,此乃人生一大乐事。”

四、地方史志中的“骨脂轶事”

明清时期,地方史志编撰日趋完善,除记载山川地理、人物事迹外,也收录了许多关于补骨脂的民间轶事、药用经验,这些记载虽零散,却生动展现了补骨脂在民间的应用场景,成为“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互动的重要见证。

《浙江通志·物产卷》记载了一则“补骨脂救船工”的故事:清乾隆年间,钱塘江船工张某,因常年在江上劳作,饱受风寒湿气侵袭,患“骨痹”多年,双腿肿胀疼痛,不能行走,遍医无效。一日,有位老药农路过,见其痛苦,便赠其补骨脂籽一斤,嘱其“炒香后与生姜、辣椒泡酒,内服外敷”。张某按法用药,一月后,肿胀消退;两月后,竟能重新上船劳作。张某感激不尽,将补骨脂籽播种在江边,数年之后,江边长满补骨脂,船工们纷纷采籽入药,“骨痹”之症大为减少。当地百姓遂将这片补骨脂称为“救命草”,代代相传。

《广东通志·民俗卷》记载了“岭南骨脂方”: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多“瘴气”,百姓易患“脚气病”(下肢肿胀、麻木疼痛)。当地医者摸索出“补骨脂配木瓜”之方:取补骨脂籽三钱,木瓜一两,煎水代茶,能“祛湿通络、补骨止痛”。广州府有位商人,常往来于岭南与南洋,每次出行必带补骨脂与木瓜,途中饮用此方,从未患过“脚气病”。他在日记中写道:“岭南多湿,木瓜能祛湿,补骨脂能补骨,二者同用,恰能应对旅途之苦,此乃岭南百姓之智慧也。”

《四川通志·方技卷》记载了“川蜀骨脂炮制术”:蜀川药农擅长炮制补骨脂,有“九蒸九晒”之法——将补骨脂籽用黄酒拌匀,蒸三小时,晒干,如此反复九次,制成“九制补骨脂”。此法炮制的补骨脂,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尤为适合治疗“阴虚兼肾阳虚”之症。成都药铺“同济堂”,因善用“九制补骨脂”治疗筋骨病症,闻名川蜀。有位老中医在医案中写道:“九制补骨脂,其性柔润,能补骨而不伤阴,治老年筋骨虚弱,效果甚佳,此乃川蜀药农千年实践之结晶。”

这些地方史志中的记载,既有生动的民间故事,又有具体的药用经验,将补骨脂的“口传知识”转化为文字记录,使其得以跨越地域、代代相传,也为后世医者研究补骨脂提供了珍贵的民间实践素材。

五、宫廷医学与民间经验的融合

明清时期,宫廷医学与民间医学交流频繁,补骨脂作为一味常用药,也成为二者融合的重要载体——宫廷御医从民间汲取经验,优化方剂;民间医者则借鉴宫廷用药的严谨性,提升疗效,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局面。

明代太医院御医薛己,擅长治疗内科杂症,他从民间“补骨脂治肾虚”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创制“补骨脂散”(补骨脂、益智仁、肉豆蔻),用于治疗皇室宗亲的“肾虚遗尿”之症。当时,万历皇帝的幼子朱常瀛,自幼遗尿,御医们用尽良方无效。薛己用“补骨脂散”为其治疗,半月后,遗尿次数减少;一月后,遗尿竟止。万历皇帝龙颜大悦,将“补骨脂散”列为宫廷秘方。薛己却在《内科摘要》中写道:“此方源于民间,吾仅稍加改进,可见民间多奇方,宫廷医者当放下身段,虚心求教。”

清代乾隆年间,宫廷御医黄元御,从江南民间“骨脂糯米糕”中获得灵感,为乾隆皇帝配制“御膳骨脂粥”:将补骨脂籽炒香碾粉,与粳米、核桃、枸杞同煮,每日清晨供乾隆食用。乾隆皇帝晚年,仍能骑马射猎、处理朝政,与常食此粥不无关系。黄元御在《御膳正要》中记载:“补骨脂粥,温肾补骨、益智健脑,适合年老体衰者食用,此方脱胎于民间食法,加以宫廷食材配伍,更显平和滋补。”

与此同时,民间医者也借鉴宫廷用药的经验,提升补骨脂的应用水平。清代江南民间医者王清任,研读宫廷秘方“右归丸”后,发现其“阴阳双补”之法可用于治疗民间常见的“筋骨痿软”之症。他将“右归丸”简化为“补骨脂杜仲汤”(补骨脂、杜仲、熟地、山茱萸),用于治疗百姓的“骨痿”,疗效显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写道:“宫廷之方虽精,却多贵重药材,吾将其简化,用寻常药材配伍,使百姓皆能享用,此乃‘取宫廷之精华,济民间之疾苦’。”

宫廷医学与民间经验的融合,让补骨脂的应用既兼具“宫廷的严谨”与“民间的实用”,又推动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恰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言:“医学不分宫廷与民间,唯求实效耳,补骨脂之应用,便是明证。”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