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曹操、孙坚等地方豪强以“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为名,组成关东联军,兵锋直指洛阳。
李儒的“短期高效”策略,为董卓集团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关东联军的崛起,让董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联军虽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参差不齐,但兵力远超董卓在洛阳的驻军(约五万人),且占据“道义”优势——“清君侧,诛董卓”的口号得到了天下士民的响应。
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李儒再次为董卓献上一策:放弃洛阳,迁都长安。
李儒提出迁都,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地理、军事与政治形势的综合判断:
-
长安是西汉故都,地处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易守难攻,有“四塞之国”之称,远比洛阳(地处中原,无险可守)更适合作为军事据点。
-
关中是董卓的“主场”。董卓常年在陇西作战,与关中士族、羌胡部落有密切联系,迁都长安可以依托其根据地的资源与人脉,稳定后方。
-
洛阳距离关东联军过近,一旦联军突破虎牢关,洛阳将无险可守。迁都长安可以拉开与联军的距离,利用关隘险阻消耗敌军,为董卓争取喘息之机。
-
最重要的是,通过“焦土政策”摧毁洛阳,可以削弱关东联军的经济基础。洛阳作为东汉都城近二百年,是天下财富与人口的聚集地,将其焚毁,既能断绝联军的补给来源,也能让洛阳的百姓与财富“为我所用”(迁至长安)。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放弃前沿阵地,收缩防线,将战争拖入对自己有利的地理环境中,再图后举。
从纯军事角度看,无疑是一步高棋。
然而,李儒的迁都策略,是以牺牲数百万洛阳百姓为代价的。
公元190年二月,董卓正式下令迁都,李儒负责具体执行,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
-
强制迁徙:李儒命军队挨家挨户驱赶洛阳百姓,“步兵、骑兵围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数百万百姓被迫离开家园,沿着洛阳至长安的道路向西迁徙,沿途缺衣少食,饿殍遍野。史载“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原本繁华的中原大地,沦为人间地狱。
-
焚烧都城:为了不让洛阳成为联军的据点,李儒下令焚烧洛阳城。宫殿、宗庙、官府、民宅被付之一炬,“火三日不绝”,这座历经数百年营建的帝都,瞬间化为一片焦土。东汉太学收藏的典籍、历代积累的文物,也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
发掘陵墓:为了掠夺财富,李儒还指使军队发掘洛阳周边的帝王陵墓与贵族墓葬,“悉发掘陵墓,取其金宝”(《三国志·董卓传》)。汉武帝的茂陵、汉明帝的显节陵等均未能幸免,墓中珍宝被洗劫一空,陵寝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李儒的这些行为,彻底暴露了其“唯结果论”的冷酷本性——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可以无视道德伦理,践踏生命与文明。
他或许认为,在乱世中,“生存”与“胜利”是唯一的正义,其余皆为虚妄。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的暴虐,正在将董卓集团推向全天下的对立面。
迁都长安后,董卓集团确实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关东联军因内部矛盾(袁绍与袁术不和,曹操孤军奋战失利)而瓦解,关中地区凭借地理优势,暂时隔绝了战火。
董卓在长安自封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出入用天子仪仗,权倾朝野。
李儒则继续担任核心谋士,辅佐董卓处理朝政,镇压反对者(如侍中蔡邕因感叹董卓之死而被处死,背后便有李儒的推动)。
然而,表面的稳定下暗流涌动。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