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韩遂等关中军阀起兵反叛,曹操率军西征。
双方在潼关对峙,马超等人多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
贾诩向曹操献上离间计,让曹操先与韩遂单独会面,故意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显得两人关系亲密,又在给韩遂的信中多处涂改,让马超等人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勾结。
马超等人果然中计,互相猜忌,军心涣散。
曹操趁机率军出击,大败关中联军,平定了关中地区。
此计的成功,充分展现了贾诩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心的精准操控。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贾诩与其他人不同,他从不主动献计,只有在曹操询问时才会发表意见,而且每次都能切中要害。
他深知曹操多疑的性格,因此始终保持低调,不结党营私,不参与派系斗争,一门心思只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的儿子贾穆、侄子贾访也都极为低调,从不仗势欺人。
随着曹操年事渐高,立储之事逐渐提上日程。
当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许多大臣都卷入其中。
贾诩深知立储之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因此始终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有一次,曹操私下询问贾诩对立储的看法,贾诩却沉默不语。
曹操问道:“你为何不说话?”
贾诩回答道:“我正在思考一件事。”曹操追问:“思考什么事?”
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
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儿子们互相争斗,最终身死国灭。
曹操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贾诩的意思,随即下定决心立长子曹丕为太子。
贾诩的这一回答,既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谓是滴水不漏。
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对贾诩十分感激。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政权,任命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户,前后共八百户。
又分食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位极人臣的贾诩,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谨慎低调。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多次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辞官归隐,远离朝堂纷争。
他闭门自守,不与其他大臣交往,甚至子女的婚嫁也都选择普通人家,从不与权贵联姻。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
他的儿子贾穆继承了他的爵位。
贾诩一生,历经东汉末年的乱世,辗转于多个诸侯之间,却总能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身,并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了显赫的地位。
贾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后人称为“毒士”,因其计策往往直击要害,不计后果,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动荡。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智谋在三国时期堪称一绝,他对人心的洞察、对时局的把握,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贾诩:“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将他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这无疑是对他智谋的高度认可。
然而,也有人对贾诩的道德品质提出质疑,认为他为了自保而不择手段,多次挑起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在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乱世,道德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贾诩的所有计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和所属群体的利益,这或许是他作为一个谋士的本能。
无论如何,贾诩都以其独特的智慧和生存之道,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低调谨慎的处世态度,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他的智谋,如同深海中的暗流,看似平静,却能在不经意间改变历史的走向,堪称中国古代谋士中的佼佼者。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