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班氏一族在乱世中辗转迁徙,凭借着对知识的尊崇和对文化的传承,在扶风安陵扎下根来,逐渐成为当地颇具声望的史学世家。
时光悠悠,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入建武八年,关中平原被一片肃杀的冬日氛围所笼罩。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黄土,如猛兽般扑向扶风安陵的班氏府邸,雕花的窗棂在狂风中瑟瑟发抖。
就在这冰天雪地之时,一声清亮的啼哭穿透了冰冷的空气,打破了府邸的宁静。
班固,这位注定要在史学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人物,诞生在了这个充满史学底蕴的家庭。
彼时,班彪正在书房中秉烛夜读,研读着前人留下的史稿。
听到喜讯的那一刻,他手中的竹简“啪”地滑落,快步走出书房,衣袂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他赶到产房,轻轻撩起衣袍,在床边站定,凝视着襁褓中粉嘟嘟的儿子,深邃的眼眸中满是期许,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胡须也随着笑声微微颤动。
作为一名在史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班彪在撰写《史记后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梳理历史脉络的重要性与艰难。
他深知,班家数代人对史学的执着,或许将在这个孩子身上迎来新的转机,绽放新的光芒。
幼年的班固,仿佛一颗破土而出的春笋,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
刚满9岁,当别的孩子还在街头巷尾嬉笑玩耍时,他便能熟练吟诵诗赋,提笔写作文章。
在洒满阳光的庭院中,班固常常坐在案前,小脸认真,手中毛笔虽略显稚嫩,却能在竹简上写下灵动的文字,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他的诗作在当地文人雅士间传阅,逐渐在扶风一带小有名气。
建武二十年,13岁的班固已经崭露头角。
这一年,王充云游路过扶风,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班家幼子的才名。
王充怀着好奇与期待,穿过熙熙攘攘的集市,叩响了班家的大门。
见到班固的那一刻,王充眼中闪过惊喜,他快步上前,用宽厚的手掌拍着班固的脊背,转头对班彪说道:“此儿才思敏捷,对史学见解独到,必记汉事!”
这句预言,如同一颗种子,在班固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史学的梦想,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与熏陶下,班固对史学的热爱愈发炽热。
建武二十三年,16岁的班固告别家乡,踏上前往洛阳太学求学的征程。
洛阳,这座繁华的都城,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
巍峨的城门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太学,作为当时的学术圣地,朱门高耸,气势恢宏。
班固踏入太学的那一刻,就被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
宽敞的讲堂里,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子们围坐四周,认真聆听。
藏书阁中,典籍如山,散发着墨香。班固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无论是儒家经典中对道德伦理的阐述,道家学说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还是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九流十家的着作,他都深入研究。
在太学的日子里,班固学无常师,不拘泥于个别章句的解读,而是注重阐发大义。
他常常与同窗们围坐在太学的庭院中,激烈地探讨学术问题。
春日,繁花似锦,他们的争论声在花香中回荡;冬日,雪花纷飞,他们的热情融化了寒冷。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