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率军星夜兼程,不仅成功焚毁了马超的粮草,还在返回途中设下埋伏,大败前来追击的西凉军。
前线的曹军见状,趁机发起总攻,西凉军因粮草断绝、军心涣散,瞬间崩溃。
渭南之战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曹操平定西北的基础,也让曹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全军的认可。
战后,曹操论功行赏,升任曹休为“中领军”——这一职位负责统领禁军,是曹魏政权的核心军事要职,足见曹操对曹休的信任已达到极高的程度。
在此后的数年里,曹休始终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先后参与了讨伐汉中张鲁、抵御刘备北伐等战役。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派遣张飞、马超率军攻打武都,试图切断曹军的粮道。
当时曹军诸将皆认为张飞兵力强盛,不宜正面交锋,唯有曹休冷静分析:“张飞虽名震天下,但此次出兵过于张扬,必是虚张声势,其真实目的是拖延我军,而非决战。我军应趁其立足未稳,迅速突破其防线,保住粮道。”
曹休随即率军出击,果然如他所料,张飞的部队并未做好决战准备,被曹军击溃。
此役过后,曹操更加看重曹休的“临阵决断”能力,甚至在病重期间,特意嘱咐曹丕:“文烈勇而有谋,可委以重任,日后曹魏的东南防线,需靠他支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承魏王之位,随后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史称魏文帝。
曹丕即位后,对宗室子弟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与提拔,而曹休作为曹丕的“发小”与曹操生前器重的将领,自然得到了重用。
当时,曹魏的东南方向面临着东吴的巨大威胁——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东六郡,始终与曹魏处于对峙状态,且多次派遣军队袭扰曹魏的扬州、徐州等地。
为了稳固东南防线,曹丕任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镇守宛城(今河南南阳),负责抵御东吴的进攻。
曹休到任后,并未急于与东吴交战,而是首先整顿军纪、安抚百姓,同时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形成了一套“坚壁清野、以守为攻”的防御体系。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建立东吴政权,公然与曹魏决裂。
曹丕大怒,决定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进攻,史称“洞口之战”。
此次战役,曹丕任命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象征皇帝的权威,可斩杀违令将领),统领张辽、臧霸等名将,率十万大军从东线出击,直取东吴的洞口(今安徽和县东南)。
战役初期,东吴将领吕范率领水军在洞口江面设防,试图阻挡曹军渡江。
曹休深知张辽、臧霸等老将皆为百战之师,遂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绕至洞口侧翼的陆路,突袭东吴的后方营地。
东吴军队没想到曹军会从陆路发起进攻,顿时大乱,吕范的水军也因后方失火而军心涣散。
曹休趁机下令全军渡江,与东吴水军展开激战。
在战斗中,曹休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冲入东吴水军的阵营,斩杀东吴将领尹卢,俘虏士兵数千人。
东吴军队大败,吕范率领残部狼狈撤退。
洞口之战的胜利,不仅重创了东吴的军事力量,更让曹魏的东南防线得到了巩固。
战后,曹丕论功行赏,升任曹休为“扬州牧”,封长平侯,让他全面负责扬州地区的军政事务——此时的曹休,已成为曹魏镇守东南的最高军事长官,手握重兵,成为曹魏政权的“东南屏障”。
在担任扬州牧期间,曹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他深知孙权并非轻易可欺之辈,遂一边加强边境的防御,一边积极训练军队,同时还注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让扬州地区在战乱中逐渐恢复生机。
据《三国志》记载,曹休在扬州期间,“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百姓大悦”,不仅赢得了士兵的拥戴,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这种“军政合一”的治理方式,让曹魏的东南地区呈现出“兵强民富”的景象,为后续抵御东吴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太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
曹叡即位后,对曹休更加信任,不仅继续让他担任扬州牧,还加授“大司马”之职——这是曹魏政权的最高军事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足见曹休在曹魏军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