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博弈制胜术书籍 > 第七章 进退博弈 面对危险如何选择(第4页)

第七章 进退博弈 面对危险如何选择(第4页)

谁先让不能等待临时谈判,也不是由官阶说了算。海上避碰也有像许多国家规定车辆在马路上靠右走那样不容谈判的规矩。人们规定.迎面交会的船舶,各向右偏一点儿,问题就解决了。十字交叉交会的船舶,则规定看见对方左舷的那艘船要让,慢下来或者偏右一点儿都可以,这就从制度上规定了避让的方式。

这十字交叉交会时如何避免碰撞的规矩,就是上述博弈的两个纳什均衡中的一个。究竟哪一个纳什均衡真正发生,现在就看两船航行的相互位置。如果甲看见乙的左舷,甲要让乙原速直走;如果乙看见甲的左舷,乙要让甲原速直走。

面对威胁和承诺,怎么办?

在博弈中,威胁、承诺都是惯用伎俩,懂得斗鸡博弈的道理往往有助于我们洞悉某些局中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不可置信的承诺等。

在一次博弈论课上,一名教授对学生们说:“你们每个人需要给我10元钱,否则我就要去自杀。学生们哄堂大笑,因为他们觉得他在开玩笑。他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如果他真要以自杀威胁来讹诈学生的钱财,他该怎么才能成功?那他可不能简单地口头说说而已。博弈论中是否相信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一一行胜于言。所以教授应该爬到高高的教学楼顶,翻到栏杆外,站在危险的边缘,然后再提出每人给他10元钱,这时候(至少是大部分)学生们会乖乖地掏出10元钱来。因为他威胁变得可信了一一他现在随时有生命危险。

在生活中,人们惯用威胁和恐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理性的参与者会发现某些博弈中威胁是不可置信的,即塞尔顿(Selton,1994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所谓的“空洞威胁”(emptythreat)。威胁不可置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威胁所声称的策略付诸实践对于威胁者本人来说比实施非威胁声称的策略更不利。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威胁者会选择其威胁所声称的策略。

比如有一个垄断市场,惟一的垄断者独占市场每年可获得100万的利润。现在有一个新的企业准备进入这个市场,如果垄断者对进入者采取打击政策,那么进人者就将每年亏损10万元,同时垄断者的利润也下降为30万元;如果垄断者对进入者实行默认政策,那么进入者和垄断者将各自得到50万元利润。现在,为了防止进入者进入,在位的垄断企业宣称:如果进入者进入,那么它就会选择打击政策。

但是,如果读者把这个市场进入博弈的博弈树画出来,再用逆向归纳方法求出均衡路径,你会发现什么?

我们会发现均衡路径是进入者进入,而在位者默认。在位者的威胁将是不可置信的,因为给定进入者真的进入了,在位者选择默认而不是打击将更符合其利益,所以在位者宣称要实施打击,也只是说说而已。不可置信的威胁的产生,是因为威胁者选择其威胁所宣称的行动时,对其自己并没有好处,因此威胁不可置信。这里,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应当做一个稍宽泛的理解,有时候它可能并不是表示对自己伤害几多,而是因为实施该行动的成本太高而使之无法实施。无法实施的威胁行动,自然就是不可置信的威胁。

这一观念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诸多现象。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威胁都是不可置信的,尤其是口头的威胁。在家庭里,也经常出现不可置信的威胁。因为家庭的成员彼此利害相关,惩罚一个家庭成员也会给惩罚者带来负效用,结果就使得惩罚常常并不是很可信。父亲常常会恐吓在墙壁上乱画的孩子,说如果孩子继续乱写乱画就把他耳朵割掉。但是聪明的孩子对此毫不理会,因为他知道父亲不会割掉他的耳朵。是的,父亲怎么可能会割掉他的耳朵呢,这样做对父

在师生之间,有时也会存在不可置信的威胁。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有时会故意夸大命题和阅卷的严格程度。但是,学生很清楚的是教师不可能让大面积的学生不及格,所以他们就不会理会试题的难度。亲本身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事情啊。家庭中管教孩子是父母深为头疼的。因为对孩子没有什么可置信的威胁。不给他饭吃?不给他衣穿?不让他上学?这些都只是说说而已。即便家长威胁要揍孩子一顿,甚至他真的揍了孩子,可是这揍一顿又管什么用呢?狡猾的孩子知道你不可能让他真的伤筋动骨。是的,哪个家长会为了使得对孩子的威胁可信就把他打个半死呢。所以,有时体罚孩子的教育方法,其实都并不是好的策略。那怎么教育孩子?可能还是得讲道理,让孩子懂得羞耻和内疚,降低他对于一些不听话行为的主观“赢利”(payoffs),这样来改变其行为。

在公司里,员工常常会策略性地提出加薪,而威胁老板加薪的一个常见版本就是“如果不给我加薪,那我就将离职”。问题是,老板会不会理睬员工的威胁呢?一个显然的事实是,老板可不像小孩那样缺乏理性。如果员工并没有其他的去处,老板就不会理睬员工的加薪要求。只有老板相信员工会离去,并且他觉得多花点钱留住员工是值得的时候,他才会给员工加薪。

譬如,两个国家之间没有犯罪引渡条约,一个罪犯若在一国犯罪而又能成功潜逃到另一国,那么尽管前一个国家有明确的法律制裁规定,但是它对罪犯将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对于罪犯来说,那只是一个不可置信的威胁,他可以成功地逃避惩罚。这可能就是劫机之类的犯罪更多地发生在缺乏引渡条约国家之间的原因。如果存在引渡,那么惩罚威胁将是可信的。

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贪污犯的外逃。由于有外逃的路线,因此法律惩罚的可信性大打折扣。贪污的行为并不会因法律如何严厉的规定而有所收敛。显然,法律惩罚要成为可置信的威胁,关键不在于是否严厉地规定,而在于是否严厉地执行。

抛开国家层面,在微观的经济单元比如企业中,一样存在着大量的不可置信的威胁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麻烦。众所周知,家族企业很难制度化管理,为何?原因也在于不可置信的威胁。公司对待违反制度和纪律的员工,常常以处分、开除为威胁,重者触犯法律还可能遭到起诉。但是,对于公司中的家族成员,这些威胁似乎都是不可信的——无法开除家族成员。因为如果家族成员减少,则势必引入外人来经营企业,信任度低了;当家族成员侵犯了公司的权益时,公司也并不会真的起诉,因为公司中的领袖并不愿把家族成员推上法庭。因此,在家族企业中,更多是靠血亲文化而不是靠制度来维系其运转的。因为制度所规定的惩罚是不可置信的,因此制度就没有威力。

在师生之间,有时也会存在不可置信的威胁。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有时会故意夸大命题和阅卷的严格程度。但是,学生很清楚的是教师不可能让大面积的学生不及格,所以他们就不会理会试题的难度。如果他们预计95%的学生会及格,那么他们就只需要让自己进入那95%就行了,并不会担心绝对分数是否会达到60分。如果教师真的想通过考试压力来迫使学生努力学习,那么他应当公布更低的相对及格标准,比如无论考多少分,都只有70%的同学才算作及格;但是,几乎没有老师会这样公布,因为如果他真的公布了这样一个过低的相对及格率,那么学生会向校方投诉教师强行规定了不合理的及格率。

MBA学员的录取中同样有不可置信的威胁。尽管大学的商学院常常是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如1:1.2)来确定面试人选,即应有20%左右的面试参加者将不被录取。这样的压力之下,理应是大家为面试充分准备,激烈竞争。但实际上,似乎并没有准MBA学员将这当回事。原因是,MBA高额的学费是大学商学院的高额收入。少录取一名学员,就损失数万元的收入(要知道,这是净收入,因为无论增加不增加这名学员,学校的成本都是一样的)。结果,面试淘汰就是不可置信的威胁。相反的结果是,大学总会争取到更多的名额将参加面试的学员一网打尽。

为了使威胁变得可信,人们可以采取承诺行动。承诺行动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限制自己的某些策略选择,从而使得其选择特定策略的宣称使意图变得可信。或者说,承诺行动是局中人通过减少自己在博弈中的可选行动来迫使对手选择自己所希望的行动。其中的道理在于:既然对方的最优反应行动依赖于我的行动,那么限制我自己的某些行动实际上也就限制了对方采取某些行动。如果某些承诺行动只是增加了选择某些行动的成本,而不是使该行动完全不可能被选取,则被称为不完全承诺。

虽然语言也可以作为一种承诺,但我们这里讲的承诺行动更注重要落实在“行动”上。“行胜于言”是博弈论的基本教条。一个人嘴巴上可以说得天花乱坠,而理性的人却只看他的行动。

假设在位的垄断企业事前扩大生产能力造成过剩生产能力(这可以降低它打击进入者的成本),而每年对这些过剩生产能力的维护费用为30万,那么这项投资使得其每年的垄断利润从100万下降到70万;但是,如果进入者进入,在位者实施打击的成本降低了,即使扣除过剩生产能力的维护费用也可获得利润30万;如果进入者进入而在位者默认,那么在位者的利润为50万—30万=20万。从而使打击的威胁变得可信了。因为,如果进入者进入的话,在位者实施打击得到30万的利润比选择默认得到20万要好。而正是由于打击威胁可以置信,因此进入者就不会进入,从而在位者将得到70万的利润。与不扩大生产能力而进入者进入,在位者默认而只能得到50万利润的情况比较,扩‘大生产能力虽然带来每年30万的维护费用,但这样做仍然是值得的。

当然,企业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承诺一定采用打击政策。比如,它可以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对社会公开宣称自己的打击意图。尤其是有声望的大企业使用这一招常常是有效果的。因为有声望的大企业言出必行,如果它将来不这样做就会损害企业的声誉。这相当于企业主动切断了“沉默”的道路而无路可退,只有打击。

或者,企业也可以用一个赌博合同来阻止对手进入。比如,在位的垄断企业跟另外一个第三方订立赌约:“如果进入者进入而我不打击,那么我就输给你50万。”在这样的一个赌约下,当进入者进入而在位者默认,虽然获得利润50万,但支付赌注50万出去,净所得为0,还不如打击得到利润30万而不需支付赌注。所以打击威胁也就变得可信了。有意思的是,企业并不会真的付出这50万的赌注,因为打击威胁可信时进入者就会选择不进入,从而在位者并不需要付出这50万却得到了垄断利润100万,赌约成立的条件也不会发生。这正是博弈中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很多现实的博弈结果,常常是受到那些从未发生的事件所左右的。

但要注意的是,与空洞威胁一样,有时候博弈中的承诺也是不可相信的,这样的承诺被称为空口承诺。空口承诺之所以难以令人相信,是因为它太廉价,人们没有理由去相信。尤其是,如果一个空口的承诺本身不符合承诺者的利益,那我们就不应指望他会遵守承诺。因为,背叛是人的天性,从亚当和夏娃开始,人类就学会了背叛。

中国的“圣人”孔子,曾经生活在陈国,后来离开陈国时途经蒲地,正好遇到公叔氏在蒲地叛乱,蒲地人将孔子扣留起来,不允许其离开。在孔子的请求下,他们提出条件:假如孔子不去卫国,他们就让孔子离开。孔子对天发誓不会去卫国,于是他们放了孔子。结果,一出东门,孔子就直奔卫国而去。到了卫国后,子贡问孔子:“誓言可以背叛吗?”孔子说:“被迫立下的誓言,神灵是不会听的。”圣人都可以背叛空口承诺,何况凡夫俗子。

又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国家纷争,长达数十年的矛盾积怨一直难以化解,看不到和平的曙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无法给对方一个坚实的承诺。巴勒斯坦“土地换和平”的承诺实际上是非常廉价的。因为,如果以色列从占领的领土撤走,而巴勒斯坦仍然可以继续从事恐怖活动。如果要“土地换和平”成为一个可置信的承诺,那么可能需要巴勒斯坦拿出更大的诚意使其承诺具有更坚实的基础,比如停止恐怖袭击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来证明不会再搞恐怖袭击。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承诺的不可置信有时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譬如,一般地,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能略微超越老百姓的预期,对经济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如果老百姓预期的通货膨胀超过实际通过膨胀,或者与实际的通胀一样,那么通胀政策就不会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实施一个零通胀政策。当然,政府可以宣布实施零通胀政策,问题是政府的零通胀承诺是很不可靠的,因为一旦老百姓相信零通胀政策,那么政府搞一点通胀将更能刺激经济,于是政府就会有动力搞一点通货膨胀。政府的承诺是不可置信的。这样的问题,被称作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政府事先宣布的某项政策,一旦被人们相信,则政府就有动力改变这项政策。为了克服这种时间上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按照老百姓的预期设置通胀率,使得政府的政策本身处于纳什均衡状态;要么也可以通过立法来确定零通胀政策——法律对零通胀政策给予坚实的承诺,因“政府也不能违法”。

廉价的口头承诺是不可置信的,博弈论讲究的就是看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在生活中是广泛适用的。比如一个男孩子对一个女孩子许诺会爱她一生一世,如果女孩子就这样相信了他的话,那就太不理性了。因为,说一句爱是非常容易的事,仅仅是嘴里说出的誓言是非常廉价的。如果男孩子更愿意在女孩身上花钱,更多地花费精力关心女孩子,那么他的承诺就更为可信,因为他为他的承诺付出了代价。

设想一个很小的承诺与威胁,比如,参加考试的学生承诺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绝不作弊,但却不难想像在考场里没有监考老师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并不都是道德高尚、具有自制力的人,即使在有老师监督考场,并威胁如果有学生敢于顶风作案,必然严惩不贷,比如考试卷直接作废,找家长等。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威胁仅仅是威胁,在学生作弊后没有认真采取什么严惩的行动,那么学生作弊的风险非常小,考场纪律依然与没有老师一样。由此可见,有些时候,监考老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专制式的惩罚。

契约为何成为一纸空文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斗鸡博弈,指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要猜测对手作出什么选择,自己选择最佳策略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实,斗鸡博弈如果按照博弈原理,双方应该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但在历史上,斗鸡博弈双方往往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方吞并另一方的结局居多。甚至如果双方都不遵守博弈规则,极有可能导致同归于尽的结局。这是斗鸡博弈最悲惨的结局。这种结局历史上是否有呢?在春秋初期虞、虢两国演绎的唇亡齿寒的故事就是斗鸡博弈最具有悲剧性的结果。

春秋时期,今天山西境内实力较强的晋国南面有两个小国,虞国(山西平陆)和虢国(河南陕县)。虞国、虢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由于长期跟戎狄杂居,民风强悍。由于世代相邻,实力相当,谁也吞并不了谁,反而在对付戎狄侵略的过程中互助互济,结成了统一战线。如果用博弈观点来看,虞和虢找到了最佳均衡点。

这两国都和周天子有较多的联系和交往。虢国跟周天子特别亲,曾接任郑庄公任周天子卿士,在长葛之战担任下军统帅。虞、虢两国互结同盟,以为犄角,是一种典型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虞、虢两国的合作是相当脆弱的,它们必须是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斗鸡博弈,指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要猜测对手作出什么选择,自己选择最佳策略维护自己的利益。双方都具有互助互济的精神,而且要保持高度、充分的信任,任何一方只要有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双方都会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而如果双方都打对方的主意的时候,必然会陷于双方同归于尽的悲惨境地。所以,任何一方的改变,或者任何外来势力的参与,都可能导致这一均衡的打破。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