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勇还是不勇,有时并不需要真正的较量,而只需将“勇”的信息传递到对方即可。这个理论,甚至在人类与野兽的较量中也通行。
某马戏团表演,驯兽师与老虎同关在一只铁笼中演出,突然停电了。黑暗中的老虎视线不受影响虎视眈眈,而驯兽师却什么也看不见,形势暗含凶险。驯兽师突然意识到,老虎并不知道人看不见它,他镇定自若地挥舞道具,像平时那样表现出降伏猛兽的勇气。老虎在他的指挥下,仍然是一只温驯的“猫”。
在很多情况下,博弈就是比拼谁比谁更有威慑力。下面的故事正应了这样一句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一个面带菜色衣着简朴的农民乘坐长途汽车,因为带的杂物太多,被司机训斥后蜷缩在车尾角落里。
车行半路,司机被凶狠的歹徒用刀顶住脖子,眼见一场面对全体乘客的抢劫就要发生。农民突然站了起来,大叫一声:“给我住手!”然后写了一张纸条递了过去。几个歹徒读罢字条,互相对视片刻,竟然迅速下车逃跑了。大家诧异地问他:“你是警察?”“不是。”“你是军人?”“也不是。”“那你怎么这么厉害?”“老实说,我今天正好带着借来的大笔钱,被他们抢走的话我也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得铤而走险了。我在纸条上写的是:快滚蛋!我是一个持枪在逃犯,惹火了我就杀了你们。”
所以“横的还是怕不要命的”,“威慑战略”在某些时候还真管用。你给别人的威慑不一定代表你真会那么去做,只是给别人一种震慑力或假象,在生活中采用一些假的威慑,或许可以解决一些难题。
许多人都知道“所罗门王断案”的故事。古代有两个妇女,同时在一间屋子里生下小孩,但其中一个孩子死了,两人都争说这个活着的孩子是自己的,死孩子才是对方的。当年没有DNA等技术手段来做亲子鉴定,人们便请了所罗门王来断案。智慧的所罗门王假意说,既然你们都说自己是孩子的母亲,那就把孩子一劈为二一人一半。一个妇女欣然同意说,这样最好。而另一个妇女则说,宁可给对方,也不愿将孩子劈死。水落石出,所罗门王据此明断:赞同的妇女是假的母亲,不赞同的妇女才是真的母亲。
如果那个假的母亲懂得一点博弈论的话,知道所罗门王的这个“威慑”是个不可置信的假威慑,他不会真的那么做,再对刀劈婴孩表现出不忍的话,所罗门王的计谋便不能成功。
越剧电影《追鱼》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书生张郎被宰相府招为女婿,但因家贫而遭宰相女儿牡丹的嫌弃。而在张郎读书处水潭里的鲤鱼精,因爱慕张郎而变作牡丹的模样来与他私会。张郎误以为她是真的回心转意,便与她情投意合相悦甚欢。终于事发东窗,两个牡丹真假难辨。断案的包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假装要当庭杖打张郎。这时真的牡丹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而假的牡丹则难掩伤心。明察秋毫的包公一看,心里便有数了。
同样道理,如果鲤鱼精也知道一点博弈论的话,在洞察包公的用意后也装作无动于衷、幸灾乐祸的样子。那么,即使是包青天也无可奈何。
不过反过来说,有的时候,人们给出的假威慑并不管用,特别是当对方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时。我们再看一个经常出现在电视剧里的例子。
一位姑娘与小伙子相爱,但姑娘的父亲坚决反对,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如果姑娘相信的话,她可能会中断与恋人的关系,因为恋人是可以选择的,而血源是不能替代的。庆幸的是,这是个聪明的姑娘,她知道父亲不会那么做。因为那样的结局对父亲更加不好,不但失去女婿,还会失去女儿。她义无反顾地将“生米煮成了熟饭”,勇敢地结婚了。
用博弈论的话来说,父亲的“威慑”也是个不可置信的假威慑。最后的结果,父亲还是接受了这个当初并不喜欢的女婿。
“威慑战略”可能只是一种“虚张声势”,它不一定会真正地实施。如何识破对方的“虚张声势”呢?这就要看对方的威慑是否可以置信。当父亲威慑顽皮的孩子“你再吵,我就把你从窗外扔下去”,这种大而不当的威慑就不用置信。
威慑在什么时候才是可置信的?答案是,“只有当事人在不施行这种威慑时,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警察奉命拦截一支游行队伍,群众情绪激动,警察严阵以待,冲突一触即发。若群众表现出不可遏制的愤怒,拼死冲破封锁线的勇气,警察最好识相让开,否则会被愤怒的群众踩扁。但若警察排成铜墙铁壁,并威慑“我们死也不会放你们过去”。真是这样的话,群众也还是作鸟兽散算了。那么如何判断警察的威慑是真的呢?如果警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不成功便成仁”的话,那么不要怀疑,他们将不惜代价也要挡住游行队伍了。
综上,要让自己的威慑更加有效,需要做出断绝后路的行为,表达出你孤注一掷的决心,对方才会有所忌惮。
究竟如何选择你的道路
用斗鸡博弈来解释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导弹危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面对美国的反应,苏联面临着是将导弹撤回国还是坚持部署在古巴的选择。而对于美国,则面临着是挑起战争还是容忍苏联的挑衅行为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两只大公鸡都在考虑是采取进的策略还是退的策略。
战争的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任何一方退下来(而对方不退)则是不光彩的事情。结果苏联将导弹从古巴撤了下来,做了丢面子的公鸡;美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做了有面子的公鸡。当然,为了顾及苏联的面子,美国也限制性地从土耳其撤离了一些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假如别人都靠右行驶,你也会留在右边。套用“假如我认为他认为”的框架进行分析,假如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认为每个人都会靠右行驶,那么每个人都会靠右行驶,而他们的预计也全都确切无误。靠右行驶将成为一个均衡。
这就是美国与苏联在古巴导弹上的博弈结果。对于苏联来说,退下来的结果是丢了面子,但总比战争要好;对美国而言,既保全了面子,又没有发生战争。这就是这两只“大公鸡”博弈的结果。
前面我们已知,在博弈中纳什均衡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果就难以预料。这对每个博弈方都是麻烦事,因为后果难料,行动也往往进退两难。一个小例子就是两个骑自行车的人对面碰头,很容易互相“向住”:因为不知道对方会不会躲、往哪边躲,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反应,于是撞到一起。
自行车相撞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换成马车、汽车,就可能出现伤亡。所以,应该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来告诉人们该怎么做。
开车的时候你应该走哪一边?假如别人都靠右行驶,你也会留在右边。套用“假如我认为他认为”的框架进行分析,假如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认为每个人都会靠右行驶,那么每个人都会靠右行驶,而他们的预计也全都确切无误。靠右行驶将成为一个均衡。
不过,靠左行驶也是一个均衡,正如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出现的情况。这个博弈有两个均衡。均衡的概念没有告诉我们哪——个更好或者哪一个应该更好。假如一个博弈具有多个均衡,所有参与者必须就应选择哪一个达成共识,否则就会导致困惑。
海上航行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尽管大海辽阔,但是航线却是比较固定的,因此船只交会的机会很多,这些船只属于不同的国家,如何调节谁进谁退的问题呢?先来看一个小笑话:
一艘军舰在夜航中,舰长发现前方航线上出现了灯光。
舰长马上呼叫:“对面船只,右转30度。”
对方回答:“请对面船只左转30度。”
“我是美国海军上校,右转30度。”
“我是加拿大海军二等兵,请左转30度。”
舰长生气了:“听着,我是‘列克星顿’号战列舰舰长,这是美国海军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右转30度!”
“我是灯塔管理员,请左转30度。”
即使你官阶、舰船再大,灯塔也不会给你让路。那么,如果是两条船相遇,又如何决定呢?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