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25章 义军帐议分粮与立规(第1页)

第25章 义军帐议分粮与立规(第1页)

乾元元年冬末的冀州,荒坡上的义军营地被一层薄薄的雪雾裹着,像块冻硬的糕饼。李倓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走向粮囤帐篷时,靴底的冰碴子“咯吱”作响,每一步都要拨开粘在裤腿上的雪粒——这雪下了三天,看似不大,却把营地的角角落落都冻透了,连帐篷的粗布都硬得能刮破手。

粮囤帐篷是用两匹叛军遗弃的粗布缝的,接缝处用麻绳勒得紧紧的,却还是漏着风。李倓掀开门帘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霉味、粟米香和潮气的味道扑面而来,呛得他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帐内没有火塘,冷得像冰窖,张老栓正蹲在地上,背对着门帘,用一把缺了角的木勺,扒拉着粮囤中央最后一点干粟米,他的棉袄后襟破了个大洞,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被风吹得微微晃动。

“赵大哥,你可来了。”张老栓听见动静,猛地回过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手里的木勺还沾着不少粟米糠,“算清楚了,咱们现在就剩九百七十升干粟米——我用木勺量了三遍,差一升都不行;还有两袋掺了沙子的霉粮,昨天我让老婆子淘了半袋,淘出来的沙子能装满一陶碗,王二柱队里的小石头,就是吃了没淘干净的霉粮,夜里上吐下泻,现在还躺着哼哼呢。”

李倓蹲下身,膝盖碰到地上的冰碴子,冻得他一哆嗦。他抓起一把干粟米,指尖能清晰触到细小的沙粒和几粒发黑的霉点,粟米的清香里裹着淡淡的霉味,像这乱世里,连粮食都带着苦日子的印记。“不是没粮,是咱们吃错了法子。”李倓把粟米轻轻放回布袋,指了指帐角堆着的空袋子,“前几天抢着吃,有的弟兄一顿能吃三升,有的三天没一口,王哥昨天换药时还说,饿得没力气抬手——你去叫各队头领来主营帐,咱们议个分粮的规矩,再乱下去,不等叛军来,咱们自己先垮了。”

张老栓应声起身,刚走两步就踉跄了一下,李倓连忙扶住他:“怎么了?”张老栓摆摆手,笑着说:“没事,就是昨天给伤员煮粥,站得久了,腿有点麻。”李倓却看见他裤腿上沾着不少冰碴,想必是去河边淘米时,不小心踩进了冰窟窿。他心里一暖,从怀里掏出块还带着体温的干饼——这是他昨天省下来的,递到张老栓手里:“先垫垫,别饿坏了。”张老栓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半,塞回李倓手里:“赵大哥,你也得吃,你比我们累。”

半个时辰后,主营帐的火塘烧得正旺,松木柴在塘里噼啪作响,火星溅到塘边的石块上,瞬间就灭了。帐内的头领们围着火塘坐成一圈,每个人的脚边都堆着不少雪,是从靴底蹭下来的,融化的雪水顺着帐篷的缝隙,流成了小小的溪流。

陈武把破酒壶往地上一墩,酒壶底的冰碴子溅了一地,他的脸因为冷和焦虑,涨得通红:“赵大哥,叫咱们来,不会是真要断粮了吧?我队里的老周,你知道的,五十多岁的人了,昨天为了省粮给伤员,硬是饿晕了两次,现在还躺着呢!他儿子去年被叛军杀了,就剩他一个人,要是再饿出个好歹,我怎么对得起他?”

“断不了。”李倓从怀里掏出张麻纸,纸边都磨得起毛了,上面用炭笔密密麻麻写着数字,“我和张大哥刚清了粮囤,九百七十升干粟米,要是掺上野菜煮稀粥,一升干粟能顶三升用——张大哥家老婆子试过,干粟泡软了煮,再多加野菜,稠得能插住筷子,一家三口干一碗,能顶大半天;咱们三百二十六个人,每天消耗四百五十升稀粥,够撑十天;再加上郭令公半个月内会送五千升粮来,咱们撑到援军到,没问题。”

他把麻纸推到众人面前,指尖点着“分粮制”三个字,炭笔写的字有些模糊,却一笔一划很认真:“我拟了三条规矩,大家听听:第一,作战的弟兄每天领两升干粟,早晚各煮一次稀粥,粥里必须加野菜——陈大哥,你派几个弟兄去后山采蒲公英、苦菜,越多越好,注意安全,后山的坡结了冰,别摔着;第二,随军家属不管老幼,每天一升干粟,跟士兵的粥一起煮,保证饿不着——王大哥,你家老婆子会煮粥,就辛苦她多盯着点,别煮糊了;第三,流民要是愿意参军,不仅能领士兵的粮,平定叛乱后还免三个月赋税,回原籍种地,官府不征粮、不派徭役——王大哥,你去跟帐篷外的流民说说,愿意来的,今天就能领粮。”

帐内顿时静了下来,只有火塘里的柴火还在噼啪作响。大刀刘坐在最角落,手里攥着环首刀的刀柄,刀把上缠着的粗布都磨得发亮了。他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紧紧盯着李倓手里的麻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把——那刀是他从叛军手里抢的,刀背上还留着一道深可见骨的缺口,是去年在博陵城外,跟叛军厮杀时留下的。

“赵大哥,两升干粟掺野菜,够吃吗?”大刀刘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得像帐外的寒风,“我以前跟着叛军当民夫,一天才领一升霉粮,饿得连路都走不动;可弟兄们是要打仗的,手里要拿刀,身上要扛甲,饿肚子怎么跟叛军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够不够,咱们算笔账。”李倓拿起木勺,在火塘边的泥地上画了个简单的算式,“一个人每天两升干粟,掺三升野菜煮成五升稀粥,早晚各两碗,一碗能顶一个时辰;要是像前几天那样抢着吃,有的人一顿能吃三升,有的人三天没一口,反而浪费——张大哥,你昨天煮的野菜粥,是不是一升干粟喂饱了三个人?”

张老栓连忙点头,眼里闪着光:“是!我家老婆子以前在村里当厨娘,最会省粮——干粟得用温水泡半个时辰,泡软了再煮,煮到开花,再把野菜切碎了放进去,煮得黏糊糊的,一家三口干一碗,能顶大半天。昨天我尝了一碗,到晚上都不饿。”

陈武摸着下巴的胡茬,还是有些犹豫,他低头看了看脚边的破酒壶,又抬头看向李倓:“可咱们就剩十天的粮,郭令公的粮要是晚到几天,怎么办?去年我在藁城,就盼着援军来,结果等了半个月,援军没来,城倒被叛军破了,我带着十几个弟兄逃出来,一路上饿肚子,差点没挺过来。”

“还有粮种。”李倓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罐,陶罐是用陶片补过的,外面用麻绳缠了几圈,里面装着颗粒饱满的粟米种,阳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在粟米上,泛着淡淡的金光,“这是上次缴叛军粮车时留的,有两百升,都是挑出来的好种,没霉没虫;我昨天让张大哥去张家庄问了,村里有五十亩地能种,都是去年没被叛军烧的好地,咱们把粮种借给他们,让他们开春种,秋收了还咱们四百升——这样就算郭令公的粮晚到几天,咱们也有后路。”

帐内的气氛终于活了起来。王二柱怀里抱着的流民娃,大概是暖过来了,伸出小手,抓了抓王二柱的胡子,王二柱笑着拍了拍娃的手,眼里的焦虑少了很多:“我这就去跟流民说!前两天还有人问我‘能不能跟着当兵换口饭’,有的流民都快饿晕了,就等着有人给口粮;这下有规矩了,肯定有人来!”

大刀刘也直起了身子,他把环首刀放在腿上,刀身映着火光,闪着冷光:“我没意见!只要能让弟兄们有粮吃、能打仗,我这二十多个弟兄,都听你的!我跟着叛军当民夫的时候,就盼着有人能带着咱们打叛军,现在终于盼到了。”

李倓把麻纸折好,小心翼翼地递给陈武,麻纸上的炭粉沾了些在他手上:“陈大哥,你负责分粮,每天早上辰时发,按人头记好,不许多领,也不许少给——要是有人闹,你来找我;还有,采野菜的弟兄,让他们多穿点,后山的坡结了冰,危险,带上绳子,互相拉着点。”

陈武接过麻纸,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酒壶也忘了拿,起身就往外走,脚步都比刚才轻快了不少:“放心!我这就去叫弟兄们采野菜、清粮囤,保证今天晌午就能喝上热粥!老周要是知道有粥喝,肯定能爬起来!”

看着陈武的背影,李倓心里也松了口气。他走到火塘边,添了块松木柴,火苗“腾”地蹿了起来,暖了暖他冻得发麻的手。张老栓凑过来,小声说:“赵大哥,还是你有办法,刚才我还担心大家会不同意,没想到这么顺利。”李倓笑了笑:“不是我有办法,是大家都想好好活着,好好打叛军——只要有盼头,再苦的日子都能熬过去。”

晌午的阳光终于穿透了雪雾,照在营地的帐篷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李倓刚给王哥换完药,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粥香,混着野菜的清香,从帐外飘进来——那香味很淡,却像钩子一样,勾着人的食欲。他扶着王哥躺下,盖好破旧的被子,刚要起身,就看见陈武端着个破陶罐,小心翼翼地走进来,陶罐的边缘缺了个口,用布条缠了几圈,里面的稀粥冒着热气,飘着绿色的野菜叶。

“王哥,快趁热喝。”陈武把陶罐递到王哥手里,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布包是用粗布缝的,里面装着两升干粟米,“这里面是今天分的两升干粟,赵大哥说让你留着,要是粥不够,晚上再煮点;我让老婆子多放了点野菜,煮得稠,顶饿。”

王哥接过陶罐,手指碰到温热的陶罐壁,眼泪“啪嗒”一声掉在陶罐里,溅起小小的涟漪。他看着罐子里的稀粥,粥里的野菜叶和粟米粒清晰可见,比前几天喝的清水粥稠多了。“陈大哥,谢谢你们……”王哥哽咽着,用勺子舀起一勺粥,慢慢送到嘴里,粥的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野菜的微苦和粟米的清甜,虽然不丰盛,却让他感觉浑身都暖和了起来,“我昨天还担心,没粮换药,饿肚子等死,没想到今天就能喝上热粥,还有干粟米……”

“都是弟兄,不用谢。”李倓笑着拍了拍王哥的肩膀,“你好好养伤,等伤好了,咱们一起打叛军,一起收复冀州,让百姓们过上太平日子。”王哥用力点头,眼里满是希望,他低头继续喝粥,每一口都喝得很认真,像是在品尝世间最美味的食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倓走出伤员帐篷,营地里到处是煮粥的炊烟,一缕缕飘向天空,与雪雾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不远处的石头灶旁,狗剩蹲在地上,正帮着张老栓的老婆子淘粟米,他的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冻得发红的胳膊,手里拿着个破筛子,仔细地筛着粟米里的沙子,筛出来的沙子堆在旁边的陶碗里,已经快满了。

“赵大哥!”狗剩看见李倓,兴奋地举起手里的筛子,筛子里的粟米颗颗饱满,“你看!咱们今天的粟米好着呢!张奶奶说,淘干净了煮粥,比前几天的香多了!”李倓走过去,摸了摸筛子里的粟米,确实比前几天的干净,没什么沙子和霉点。张老栓的老婆子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手里拿着个木勺,正在搅拌锅里的粥,锅里的粥冒着热气,野菜叶在粥里翻滚,香气扑鼻。

“赵大哥,快尝尝。”张老栓的老婆子盛了一碗粥,递到李倓手里,“刚煮好的,还热乎着,你这几天累坏了,补补身子。”李倓接过碗,喝了一口粥,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带着野菜的清香和粟米的甜味,虽然没有盐,却让人感觉很踏实。他想起昨天夜里,狗剩偷偷把自己的半块饼子分给流民娃,结果自己饿得在帐篷外发抖,心里满是温暖——这就是义军,虽然穷,却互相惦记着,像一家人一样。

这时,一个流民老汉拄着拐杖,慢慢走了过来,他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身上穿着件破旧的单衣,外面裹着块麻袋片,手里捧着个破碗,碗里盛着半碗稀粥。他走到李倓面前,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像个虾米:“赵将军,谢谢您!我和孙女三天没吃饱饭了,今天终于喝上热粥了——我这就让孙女去参军,跟着您打叛军,报答您的恩情!”

老汉身后,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慢慢走了过来,她的头发用一根麻绳扎着,脸上带着几分羞涩,手里攥着个布包,布包里装着几件缝补工具。“赵将军,我叫林丫,”姑娘的声音有些发颤,却很坚定,“我会做饭、会缝补,还能给伤员换药——我娘以前是村里的接生婆,教过我怎么处理伤口,您收下我吧!我想跟着您打叛军,为我爹娘报仇,他们去年被叛军杀了……”

李倓连忙扶起老汉,心里满是感动。他看着林丫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她手里的布包,笑着说:“好!咱们义军就缺你这样的姑娘!你先跟着张奶奶煮粥,等熟悉了营地的情况,再去伤员帐篷帮忙——陈大哥,你给林丫登记一下,按士兵的分粮标准,每天两升干粟。”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