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就是,他们手里囤的粮草有限。
每年朝廷给的粮饷都是不足量的,但是聊胜于无嘛。
真消耗他们自己的囤粮打仗,还是很肉疼的。
也担心暴露之后,他们跟朝廷打的时候,恐怕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
到时候就危险了。
这粮食,是要等地里成熟的,春种秋收。
他看得出来,君秋澜能带一些粮食回来,但绝对是有限制的,否则按照君秋澜的心肠,之前唯恐闹旱灾饥荒的时候,就不会只带三十万斤粮食回来了。
霍潋说:“我们这边真要打起来了,上头肯定会派监军过来,这也是惯例了,监军也必是皇帝亲信。”
那么,他们有火。药的事儿,必然是瞒不住的。
到时候要如何解释,他们拥有火药,却没有上报?
退一万步,他们找到借口了,说是才得来的武器,上面要他们上交,他们肯定是不能给的。
这意图不就很明显了吗?
而且监军人都来了边城了,还能看不出边城的变化?
光靠段文这么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知府?
说直白一点,段文若真有这样的本事,哪怕是没有背景人脉,朝廷上都不可能查无此人。
那么,他们这里的改变,是谁带来的?
苏长寻?
可是苏长寻都已经被贬流放过来十多年了。
若真想做出点成绩,重回朝堂,他为什么早些年没做?
不难想,唯一的变故就是这里多了一位被流放的废太子。
而废太子的亲爹亲娘,都在城里开办学校,给百姓传输知识。
之前的探子,被他和段文清理了一波,当时的探子带回去的信息,那就是君秋澜一蹶不振,烂泥扶不上墙。
突然来的变故?哄小孩儿呢?
而且他们现在的思想,已经逐步开始向民间传播了,在民间的声望其实不小,稍微一打听,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君秋澜沉默,“如果不报上去,我们的粮草缺口,还有多少?”
他的意见是能拖则拖。
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他们现在的情况,正面与朝廷硬刚,不是最好的时机。
羽翼未丰。
霍潋:“你也得要清楚,军营里的囤粮本就不多,堪堪够将士们一日两餐,打仗的时候,除了粮食,还有兵器铠甲,咱们得要铁。”
擅自开采铁矿,是重罪。
屯兵囤粮,也是造反的重罪。
至于粮食,今年的税收,本就少了一半。
按照惯例,边防当地的税收粮食,都是直接交给边君的,不足的地方,上面再补。
现在别说上面了,他们本地的都少了一半,当然了,霍潋也是理解的,百姓刚经历了旱灾,好不容易缓过来了,粮食歉收,撑到明年丰收,确实是有点难。
就连军营里的将士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是理解的,其实很多将士都是本地人,家里人能多吃几口饭,他们少吃两口,又能如何?
当然了,君秋澜也做出了承诺,会给他们补给一部分的。
霍潋还有他自己的顾虑,也有他自己的犹豫。
肯定是想要朝廷的粮食,不管多少吧,总归是能填补一些缺口,多出来的,他们也能留着跟朝廷打。
打仗的时候,多一些粮食,就要多一些底气。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