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非追名逐利之徒,而是将“忠义”二字看得比仕途前程更为重要。
在那个道德崩坏、人人自危的时代,陈宫的这份决绝,已然显露其与众不同的品格。
追随曹操初期,陈宫对这位“忠义之士”充满期许。
他凭借自己的人脉与智谋,为曹操谋取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曹操兵败后势单力薄,陈宫主动前往兖州,游说兖州别驾、治中等人:“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在他的奔走下,兖州官员最终决定迎接曹操入主兖州,使曹操得以拥有第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实力迅速壮大。
此时的陈宫,无疑是曹操麾下最受信任的谋士之一。
他与曹操朝夕相伴,共谋大业,心中或许早已勾勒出辅佐曹操平定乱世、重振汉室的蓝图。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裂痕,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显现。
曹操的性格中,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猜忌多疑、狠辣残酷的底色。
在征讨徐州陶谦时,曹操为报父仇,下令“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所过之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这等惨绝人寰的暴行,让以“道义”为准则的陈宫深受震撼。
他无法理解,自己倾心辅佐的“忠义之士”,为何会变成滥杀无辜的屠夫。
真正让两人彻底决裂的,是曹操诛杀边让事件。
边让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时任九江太守,因对曹操的一些行为有所非议,便被曹操罗织罪名杀害,甚至牵连其家人。
边让之死,在士大夫阶层引起极大恐慌,也让陈宫对曹操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意识到,曹操的“忠义”不过是权宜之计,其本质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利己主义者。
道义的底线被触碰,陈宫的失望化为决绝。
他感慨道:“孟德心术不正,必为天下祸患。我当初错信于人,如今岂能助纣为虐?”
于是,他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等人,密谋背叛曹操,迎立吕布入主兖州。
这一选择,注定了他此后颠沛流离的命运,但在陈宫看来,这是坚守道义的必然之举——他不能容忍自己辅佐一位残杀名士、屠戮百姓的暴君。
迎立吕布,是陈宫人生中最具争议的选择。
吕布,字奉先,以勇武闻名天下,却也因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被后世称为“三姓家奴”。
陈宫为何会选择辅佐这样一位声名狼藉的武将?
从史料记载来看,这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乱世中无奈却又符合其道义逻辑的选择。
陈宫看中吕布的,并非其智谋或品格,而是其强大的军事能力。
在他看来,曹操已然成为兖州的祸患,唯有借助吕布的武力才能将其驱逐,保护兖州百姓。
他对张邈说:“吕布善战,若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势,待机而动,可成大业。”
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或许是对抗曹操最现实的选择。
辅佐吕布期间,陈宫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谋略。
他多次为吕布出谋划策,试图在乱世中为这支势力谋得一席之地。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大军围攻吕布于下邳,陈宫提出了一条极具针对性的计策:“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公可率步骑出屯于外,我率余众守城。曹操攻公,我引兵击其背;曹操攻城,公则救之。不出旬日,操军粮尽,可破也。”
这一“犄角之势”的战术,堪称破解曹操围城的良策,足见陈宫的军事才能。
然而,吕布的无能与猜忌,让陈宫的智谋难以施展。
吕布妇人之仁,听信妻子严氏的劝阻,放弃了陈宫的计策,错失了突围的良机。
不仅如此,吕布麾下将领郝萌曾发动叛乱,虽被平定,但吕布却因此对陈宫产生了怀疑——只因郝萌的部将曹性指认陈宫与叛乱有关。
尽管陈宫当时面红耳赤,吕布也因“惜其才”未加追究,但两人之间的信任裂痕已无法弥补。
即便如此,陈宫始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背弃吕布。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