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性五味
-四性(药性):温
-五味(药味):辛、苦
二、归经
主要归肾经、脾经,其功效作用与肾、脾两大脏腑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
三、核心功效
1。温肾助阳:能温补肾脏阳气,改善肾阳不足引发的各类问题。
2。纳气平喘:可收敛肺气、辅助肾脏纳气,缓解肾阳亏虚导致的虚喘。
3。温脾止泻:能温暖脾脏,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肾阳虚引起的泄泻。
4。外用消风祛斑:外用时可疏散风邪、促进色素生成,用于改善皮肤色斑类问题。
四、主治范围
1。肾阳不足证
-男性阳痿、遗精、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尤其下肢)、头晕耳鸣、精神不振。
-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不尽、遗尿。
2。肾不纳气证
-久病虚喘,表现为呼吸浅短、动则喘甚,伴腰膝酸软、畏寒乏力。
-咳嗽日久不愈,痰清稀、气短,遇冷症状加重。
3。脾肾阳虚泄泻证
-五更泄泻(黎明时分腹泻,泻后痛减),粪便清稀、无明显臭味。
-伴食欲不振、腹胀、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4。外用主治
-白癜风:外用可促进黑色素生成,改善皮肤白斑。
-斑秃:辅助改善头皮局部毛发脱落、头皮无明显炎症的情况。
一、补骨脂的最早命名时间
补骨脂的正式命名可追溯至宋代,其名称的规范化与官修本草的编纂密切相关:
1。宋代《开宝本草》的首次正名(973年)
北宋官修药典《开宝本草》首次以“补骨脂”作为正名记载,明确其来源为“广南诸州及波斯国”,并记录其别名“破故纸”。这一命名标志着补骨脂从民间经验用药向官方认可药物的转变。此前,唐代虽已有应用,但名称尚未统一。
2。唐代的过渡性名称
唐代文献中,补骨脂多以音译名或功能描述出现。例如: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