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薪火永续·故纸情牵照古今
一、当代的“非遗守护”
1985年,苏慕尧的孙女苏语桐,成为“补骨脂炮制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小在“骨脂堂”与“玉茗新楼”长大,耳濡目染,既精通补骨脂的盐炒、酒蒸等传统炮制技艺,又擅长演唱《牡丹亭》的“破故纸”唱段。
为保护传统技艺,苏语桐在“骨脂堂”设立“非遗工坊”,还原传统炮制场景:用青石臼捣籽,用铜锅炒药,用陶瓮浸酒,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古法。她还带徒传艺,要求徒弟们不仅要学会技艺,还要理解背后的中医理论与文化内涵。“盐炒补骨脂,看似简单,却要掌握火候、盐量、翻炒节奏,差一点,药效就会打折扣。”苏语桐常对徒弟说,“这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祖辈智慧的尊重。”
为让更多人了解补骨脂文化,苏语桐将“骨脂堂”部分区域改造为“补骨脂文化馆”,展示《骨脂堂药钞》复刻本、传统炮制工具、戏曲服饰等,还定期举办“炮制体验课”与“戏曲赏析会”。有位小学生,在体验课上亲手炒出第一份补骨脂籽,闻着辛香,兴奋地说:“原来这‘破故纸’,是这样做出来的!”苏语桐笑着说:“小朋友,这颗籽儿里,藏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要好好记住它哦。”
苏语桐还与苏州昆剧院合作,复排《骨脂识草戏》,融入现代舞台技术,让传统小戏焕发新生。演出时,她既饰演“药仙”,展示补骨脂炮制过程;又饰演杜丽娘,演唱“破故纸”唱段,将医与戏完美融合。观众们说:“看一场戏,既懂了草药知识,又感受了昆曲魅力,真是一举两得!”
二、实验室里的“传统创新”
苏语桐的儿子苏承宇,是中医药大学的博士,主攻中药现代化研究。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建立“补骨脂现代研究实验室”,用先进技术挖掘补骨脂的潜在价值。
通过研究,苏承宇发现,补骨脂中的“异补骨脂素”,具有调节骨代谢的作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他以此为基础,研发出“补骨脂骨密度片”,采用微囊包衣技术,提高药物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临床试验显示,该制剂能显着提高老年患者的骨密度,且副作用小。
在研发过程中,苏承宇始终以传统为指导。“中医说补骨脂‘入肾经,强筋骨’,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其中的物质基础,让传统理论得到科学验证。”他说。他还将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炮制方法下补骨脂素的含量,发现盐炒后补骨脂素含量比生品提高20%,这为传统炮制技艺的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苏承宇还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补骨脂素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补骨脂素能抑制神经元凋亡,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补骨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我们要用现代科技,让它为更多疾病的治疗贡献力量。”苏承宇说。
三、田野间的“道地传承”
为保证补骨脂的品质,苏语桐与苏承宇在苏州东山镇建立“补骨脂道地种植基地”,选择沙质壤土、光照充足的地块,模拟传统药圃的种植环境。基地采用“古法种植”:不施化肥,用腐熟的农家肥;不打农药,用补骨脂与棉花间作的方法驱避害虫;采收时,严格遵循“霜前采收、晨露未干时采摘”的传统。
基地还聘请当地老药农,指导种植与采收。老药农们带着年轻人,一边劳作,一边传唱“识草谣”:“破故纸,生旧地,叶似槐,花如蝶……”歌声在田间回荡,成了最生动的传承课。苏语桐说:“道地药材,不仅是产地的标志,更是品质与文化的象征。我们要让苏州的补骨脂,始终保持祖辈流传下来的好味道。”
为帮助农民增收,基地还开展“订单农业”,与药企、药店签订收购协议,保证农民种得好、卖得出。东山镇的一位农民,种了5亩补骨脂,年收入比种水稻翻了一番,他笑着说:“这‘破故纸’,以前只知道能治病,现在还能让我们致富,真是好东西!”
四、文旅中的“医戏融合”
近年来,苏语桐与苏承宇将“骨脂堂”与“玉茗新楼”打造成“药戏文旅综合体”,吸引游客体验中医药与昆曲文化。游客可以在药圃采摘补骨脂,在工坊学习炮制,在诊所咨询健康问题;也可以在戏楼观看《牡丹亭》演出,穿着戏装拍照,学唱“破故纸”唱段。
有位来自海外的游客,在体验了补骨脂炮制与昆曲演唱后,感慨道:“没想到一颗小小的草药,能连接这么深厚的文化。补骨脂的辛香与昆曲的韵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苏语桐笑着说:“这就是‘故纸情牵’的意义——用一株草、一出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智慧与温情。”
综合体还推出“骨脂文创产品”,如补骨脂养生茶、骨脂香包、戏妆礼盒等,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其中,“骨脂忆旧茶”最受欢迎,用盐炒补骨脂、核桃、桂圆煮制,包装上印着《牡丹亭》的插画与“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的唱词,既有养生功效,又有文化内涵。游客们说:“带一份文创产品回去,就像把苏州的药香与戏韵,带回了家。”
五、家族中的“传承之诺”
每年清明,苏语桐都会带着家人与徒弟,来到“骨脂堂”的药圃,祭拜祖辈。她会取出《骨脂堂药钞》,逐页翻看,讲述药钞上的故事——灵汐的善举、苏玉珩的坚守、苏慕尧的创新……然后,全家人与徒弟们,一起在药圃中种下新的补骨脂幼苗。
“这株草,传了八代;这出戏,唱了百年;这份情,牵了一生。”苏语桐握着孙女的手,指着药圃中的补骨脂说,“你看,它们每年都会发芽、开花、结果,就像我们的传承,只要有人守护,就永远不会断。”
孙女似懂非懂,却认真地点头,伸手摘下一粒褐红的籽实,放在手心。阳光洒在籽实上,泛着温润的光,仿佛承载着八代人的坚守与希望。苏语桐知道,补骨脂的故事,还将继续;“破故纸”的双关,还将被赋予新的意义;“补骨亦补心”的家训,还将在一代代人中传承下去。
第八卷情骨永恒·故纸香飘天地间
一、补骨脂的“文化密码”
从明代灵汐的“骨脂堂”,到当代苏语桐的“非遗工坊”;从《牡丹亭》的“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到《新牡丹亭》的“补得山河裂”;从青石臼中的盐炒籽实,到实验室里的补骨脂素;从田间的“识草谣”,到文旅中的“医戏融合”,补骨脂走过的六百年历程,藏着三重“文化密码”。
其一,“实践为根”的生命力。补骨脂的每一种用法,都源于百姓的生存实践——渔民的腰痛、戏班的应急、战乱的急救、农民的驱虫,这些未入典籍的“口传知识”,是补骨脂穿越时空的根基。《骨脂堂药钞》上的每一笔病案,纸页上的每一滴血渍,都是“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注脚。正如苏语桐所说:“补骨脂的智慧,不在书本的华丽辞藻里,而在药圃的泥土中,在患者的笑容里,在百姓的口碑中。”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