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中医修炼之道医道 > 昌阳仙草记下卷(第1页)

昌阳仙草记下卷(第1页)

下卷

第五回

岁月更迭

药脉续薪火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万历年间。沙仲礼早已仙逝,李柱子也成了莱阳药界的老者。这年恰逢丁未年,五运属木,六气主湿,春雨连绵竟至五月,昌水两岸的沙参田遭了涝灾,不少幼苗烂了根。药农们急得跺脚,有人主张用石灰撒田,说能燥湿,柱子却想起师父当年的话:"土能克水,然过燥则伤根之阴。"

他带着后生们到坡地查看,见地势稍高的田垄上,沙参虽叶色发黄,根须却还带着潮气。"湿邪伤脾,脾土弱则不能生肺金,"柱子蹲在田里,指着沙参的根须,"这时候得补土而不燥,用陈米糠拌草木灰,既保墒又护根。"众人半信半疑,依言而行——陈米糠属土,得五谷之精,能健脾;草木灰性温,却比石灰柔和,恰好制湿而不伤阴。

过了月余,用此法处理的沙参竟抽出新叶,翠绿如前。柱子趁机给后生们讲"五运六气":"每年天时有常,亦有变。比如今年木运太过,肝气盛则克脾,沙参得脾土之养,若脾土受克,它便长不好。种药不光要记时节,更要观天象、察地气,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意。"

有个叫沙承祖的少年,是沙仲礼的七世孙,自幼跟着柱子学药。他聪慧过人,不仅能背出《莱阳沙参种植要法》,还常蹲在田里看沙参的根须如何在沙土中盘结。一日雨后,他发现沙参的叶片上凝着水珠,朝阳一照,竟折射出七彩光,而叶片的纹路,与祖父传下的《脏腑图》里的肺叶纹理分毫不差。"叔公,"他指着叶片,"您看这草,天生就像肺脏,难怪能补肺呢!"柱子抚着他的头笑:"万物皆有灵,它生在莱阳,得山海之气,形与肺合,性与肺应,这便是性味归经的道理啊。"

承祖将观察到的细节记在本子上,比如"晨露未干时采的沙参,断面更润,甘味更足","连阴雨后需将沙参根晾半日光,借阳气驱湿,否则炮制后易生霉"。这些都是《莱阳县志》里没写的,却比典籍更贴地气。到了秋收时节,承祖种的沙参竟比旁人的粗了一指,他捧着自己种的沙参,在沙仲礼的坟前祭拜:"先祖,孙儿没丢您的脸。"坟头的野菊开得正盛,仿佛在应和这延续百年的药脉。

第六回

疑难杂症

妙配显神通

天启初年,莱阳城里来了位南方客商,据说是做丝绸生意的,却得了怪病:每日午后便潮热盗汗,咳起来痰中带血丝,吃了多少参茸补药,反而咳得更凶。当地名医都说是"肺痨",束手无策。客商听闻沙参能治肺疾,便托人找到沙承祖。

承祖见他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诊脉时觉脉象细数,便道:"您这不是虚损,是燥邪入里,耗了肺阴。补药多温燥,恰如火上浇油。"他取来三年生的沙参,又配上本地的麦冬、玉竹,叮嘱:"沙参甘寒,补肺阴;麦冬苦寒,清肺热;玉竹甘平,助沙参滋阴,三者相须,如兄弟协力,方能润燥。"

客商连服七日,潮热竟退了大半。可第八日,他又来求医,说夜里总觉得心慌。承祖细想,沙参入肺经,却不养心,而"肺属金,心属火,金能生水,水能济火",燥邪伤肺阴,久则累及肾水,肾水不足便不能上济心火,故心慌。他便在方中加了五味子——五味子酸温,入肾经,能敛肾水,与沙参相使,一润一敛,金水相生。果然,再服五日,客商诸症皆消,临行前重金相谢,承祖却只取了药钱:"我莱阳沙参救人,不求富贵,只愿它能走得更远。"

此事传开,莱阳沙参的名声越传越广。有位老妇人,常年胃阴不足,吃不下饭,口干得夜里要起来喝三次水。承祖用沙参配石斛,沙参补肺阴,石斛养胃阴,肺属金,胃属土,金能生土,这便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老妇人服了月余,竟能吃下一碗小米粥了。

承祖将这些病案都记在《沙参医案》里,其中写道:"沙参之妙,在润不在补。遇实热则配桑白皮,清中有润;遇虚寒则配生姜,温而不燥;遇痰饮则配陈皮,润中带化。七情配伍,如调琴瑟,过则失和,欠则无力。"这本书后来成了莱阳药农的"活药典",许多民间医者都抄录着看,那些没被正史记载的用药心得,就这样在笔墨间流传。

第七回

沙参盛会

文脉融药香

清代康熙年间,莱阳沙参已成为全国药材市场的"上品",每年秋收后,各地药商云集莱阳,车水马龙,竟比过年还热闹。时任知县的张维祺是个文人,见百姓因沙参而富,又念及沙参节的旧俗,便主张将庆典办得更隆重些,让药香里也飘着墨香。

这年的沙参节,昌水岸边搭起了彩棚,棚下陈列着各家药农种的沙参:有的长如尺玉,有的粗似儿臂,最绝的是沙承祖的后人沙守义种的"珍珠参",芦头处竟有七八个圆如珍珠的小疙瘩,断面如蜜蜡,甘香扑鼻。张知县亲自为"珍珠参"题了"山海精魄"四个字,还让药农们把种药的诀窍写在木牌上,挂在参旁——"春分播种,需伴腐熟豆饼,土气足则根肥";"夏至锄草,要留三分草影,防烈日伤根";"秋分采收,必带三寸沙土,护须保津"。

棚外的空地上,有老中医坐堂义诊,用沙参配伍治病;有说书人讲沙仲礼的故事,说他当年用沙参救疫时,天上曾有白鹤盘旋;还有孩童们唱着新编的歌谣:"莱阳地,沙参甜,润肺气,养天年;春播种,夏浇田,秋来收得玉连环。"

张维祺看着这景象,对沙守义说:"草木有灵,亦需人文滋养。你看这沙参节,既有农人的辛劳,又有医者的仁心,还有百姓的喜乐,这才是药食同源、医文同脉啊。"他随后主持重修《莱阳县志》,在"风俗"卷里添了沙参节的记载,还特意加了句:"沙参生于斯,长于斯,其性与莱阳水土相融,其名与莱阳人文共辉。"

这年冬天,有位南方的药商想把沙参种子带回老家种植,可种出来的沙参,根细味淡,全无莱阳沙参的甘润。他回来请教沙守义,守义带他到昌水边,抓起一把沙土:"您看这土,含沙三成,含腐殖质七成,捏之成团,触之即散,是莱阳独有的金镶玉土。再闻这风,带着海的潮气,又带着山的清气,别处学不来的。"药商这才明白,所谓"道地药材",原是天地人三者共铸的灵物。

第八回

贡道绵长

本草载春秋

乾隆年间,莱阳沙参的贡品规格愈发讲究:需选三年生、长一尺二寸、芦头完整、无破损的"全须参",每根用绵纸包裹,装入楠木盒,由驿站快马送入京城。太医院将其与长白山野山参、霍山石斛并列为"滋阴三宝",宫中嫔妃常用沙参炖燕窝,滋阴养颜;年迈的王公则用沙参配枸杞泡酒,润肺补肾。

有一年,乾隆帝南巡,途经山东,特意召见了莱阳的药农代表——沙守义的儿子沙继宗。皇帝问他:"你家沙参为何比别处的好?"继宗叩首答道:"回万岁爷,莱阳沙参得五运之妙:春得木气而芽,夏得火气而长,秋得金气而实,冬得水气而藏,四季皆得土气滋养。又合六气之宜:风调则茎直,暑和则叶茂,湿匀则根润,燥适则味甘,寒中则性凝,火平则气足。故能润万物而不燥,补肺腑而不滞。"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赞道:"小小药农,竟懂天人之理!"遂赐"沙参之乡"匾额一块,还命太医院编纂《御药本草》时,单列"莱阳沙参"条目,详述其性味、归经、配伍,其中"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描述,与今日药典几乎一致。而这些文字背后,是莱阳人数百年的实践:他们知道沙参配川贝治燥咳,是"金金相生";配山药治胃阴不足,是"土金相生";配紫苏治风寒犯肺,是"润燥相济"——这些民间智慧,终于走进了皇家典籍。

沙继宗把皇帝的赏赐和《御药本草》的记载带回莱阳,刻在祠堂的石碑上。但他更看重的,是祖父传下来的那本《沙参种植要法》手抄本,里面记着"某年大旱,晨露时浇水,参根增粗半指","某年多雨,用草木灰拌锯末,防根腐病",这些琐碎的记录,比任何典籍都更贴近土地。他常对子孙说:"书上的字是死的,地里的草是活的,种药得跟着天时走,跟着土地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