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彼岸灯 秋川医话录下卷(第1页)

彼岸灯 秋川医话录下卷(第1页)

下卷一:雾锁古寺,寻秘录之踪

秋彼岸过后,秋川村的晨雾愈发浓重,河湾的彼岸花虽已谢了大半,却仍有零星花瓣沾着露水,像遗落在草丛里的火种。苏景堂坐在药庐里,翻着那本老秦爷爷留下的猎记,指尖在“夜梦先人立于花田,指药示之”那句上反复摩挲——自上卷治好阿雪囡囡、老秦和柳先生的病后,他总觉得石蒜的药用价值远不止县志和民间口传的这些,师傅临终前说的“山后古寺藏着《石蒜用药秘录》”,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

“苏先生,邻村的王阿公得了怪病,浑身长疮,流脓水,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治不好,您能去看看吗?”门外传来村夫的呼喊,打断了苏景堂的思绪。他起身收好猎记,提着药箱就往邻村赶——邻村在秋川山后,正好顺路去寻那座古寺。

山路被晨雾裹着,湿滑难行,路边的石蒜鳞茎藏在枯叶下,露出半截白白的尖,像刚睡醒的嫩芽。苏景堂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终于看到雾中隐约露出的寺庙飞檐,檐角的铜铃在雾里叮当作响,竟与药庐的旧药铃有几分相似。寺庙门前的石阶上,坐着一位白发老人,穿着灰布僧衣,手里正分拣着一堆晒干的草药,其中竟有几片炮制好的石蒜鳞茎。

“施主是秋川村的苏景堂吧?”老人抬头,眼神清亮,“老衲等你好些日子了。”苏景堂又惊又喜,连忙拱手:“老师傅,晚辈正是苏景堂,听闻寺里藏着《石蒜用药秘录》,特来求见,还望指点。”老人笑了笑,指了指身边的石蒜鳞茎:“要见秘录,得先答老衲一个问题——这石蒜炮制,除了水浸、蒸煮,还有哪一步能去毒又保药性?”

苏景堂沉吟片刻,想起自己炮制时的细节:“晚辈炮制时,会在蒸制后用黄酒浸半日,既能进一步去毒,又能引药性入血分,治痈肿时效果更好。”老人点点头,起身引他进寺:“不错,这是民间传的‘酒浸减毒法’,《石蒜用药秘录》里记的第一法就是这个。不过你可知,这法子是怎么来的?”

进了寺内,佛堂前的院子里种着一片白色的石蒜,比秋川村的红色花瓣更显素雅。老人指着白花道:“百年前,秋川山闹瘟疫,死者无数,当时的寺僧用生石蒜治疫,却有不少人中毒。后来有个药农提议,用自家酿的黄酒浸石蒜,试了之后,毒减了,药效却没丢,救了不少人。这法子口传了三代,才被记进秘录里——这就是你们说的‘实践先于文献’啊。”

苏景堂望着那片白色石蒜,忽然明白:原来石蒜的药用智慧,从来都是活人在生死里摸索出来的,亡灵的传说不过是给这份智慧添了层诗意的壳。老人转身进了禅房,捧着一本蓝布封皮的册子出来,封面上“石蒜用药秘录”五个字已有些褪色,纸页却平整干净——这就是他要找的秘录。

下卷二:酒浸鳞茎,破痈疽之毒

苏景堂捧着《石蒜用药秘录》赶到邻村时,王阿公正躺在自家的木板床上,浑身盖着粗布被子,却仍不住地发抖。掀开被子一看,王阿公的胳膊、大腿上长着十几个红肿的痈疮,有的已经破溃,流出黄绿色的脓水,闻着有股腥臭味。王阿公的儿子红着眼眶说:“苏先生,前几天只是小疙瘩,后来越肿越大,还发高烧,大夫说这是‘毒痈’,没法治了……”

苏景堂先摸了摸王阿公的额头,滚烫得吓人,又搭了搭脉象,沉而有力——这是毒邪壅盛的脉象,若不尽快排毒,毒邪入血,就真的没救了。他翻开《石蒜用药秘录》,找到“痈疽篇”,里面写着:“秋令毒痈,多为湿毒夹燥,宜用酒浸石蒜配金银花、连翘,外敷内服,双管齐下。石蒜酒浸三日,蒸半日,切片晒干,与金银花、连翘同煎,取汁服;渣捣敷痈处,一日一换。”

“你们别慌,这病能治。”苏景堂放下秘录,让王阿公的儿子去药庐取炮制好的石蒜——他昨天刚按秘录的法子,用黄酒浸了三日,蒸了半个时辰,此刻正好能用。又让村人去山里采新鲜的金银花和连翘,这两种药能清热解毒,正好配石蒜的祛痰散结,一攻一清,毒邪自散。

等药材齐了,苏景堂先把石蒜切片,与金银花、连翘一起放进陶锅,加了井水,用文火慢煎。药香渐渐飘满屋子,混着王阿公身上的脓臭味,竟奇异地中和了几分。煎好药后,他先给王阿公喂了小半碗,又把药渣捣成糊状,敷在最大的那个痈疮上,用干净的布条缠好。“这药喝了会有点发汗,是毒邪往外排的迹象,别担心。”苏景堂一边收拾药锅,一边叮嘱。

夜里,苏景堂守在王阿公床边,看着他的体温渐渐降下来,呼吸也平稳了些。王阿公的儿子端来一碗热粥,小声问:“苏先生,这石蒜真能治好我爹的病?我听人说,这是黄泉路上的花,用了会不会……”苏景堂指了指床头的《石蒜用药秘录》:“你看这册子,上面记着百年前用石蒜救瘟疫的事,要是真招亡灵,当年怎么会救那么多人?这花是药,不是鬼,关键在怎么用。”

第二日清晨,王阿公醒了过来,能开口说话了,指着敷药的痈疮说:“不那么疼了,好像有东西在往外冒。”苏景堂解开布条一看,痈疮已经不那么红肿了,破溃的地方开始结疤,脓水也少了。他又按秘录的法子,换了新药,继续给王阿公服药。

就这样过了五日,王阿公身上的痈疮大多结了疤,能坐起来喝粥了。他拉着苏景堂的手,老泪纵横:“苏先生,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要不是您,我早就去见阎王爷了。”苏景堂笑着把《石蒜用药秘录》递给他看:“救您的不是我,是老辈人留下的方子。你看,这上面记着的每一个字,都是前人用命试出来的,咱们得好好记着。”

离开邻村时,村民们送了苏景堂一篮新鲜的栗子,他望着山路旁的石蒜,忽然觉得那白白的鳞茎不再是“有毒的东西”,而是藏着生命智慧的宝贝——就像秋彼岸的传说,看似是亡灵的指引,实则是活人对生的渴望,对救苦救难的期盼。

下卷三:养阴祛痰,疗久咳之燥

回到秋川村时,已是深秋,药庐外的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陶罐里的彼岸花早已谢了,只留下干枯的花茎。苏景堂刚坐下,就看到柳先生扶着妻子走了进来——柳夫人面色苍白,身形消瘦,手里还攥着一块手帕,不时咳嗽几声,手帕上沾着淡淡的血丝。

“苏先生,内子这咳嗽快一个月了,喝了不少汤药,还是不见好,最近还咳出血了,您快给看看。”柳先生的声音里满是焦急,柳夫人则虚弱地靠在椅背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苏景堂摸了摸柳夫人的脉象,细而数,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红少津——这是秋燥伤阴,肺阴亏虚的脉象,之前的汤药只注重祛痰,却没补养阴液,所以越治越虚。

他翻开《石蒜用药秘录》,找到“咳嗽篇”,里面写着:“久咳伤阴,燥邪恋肺,宜用蒸制石蒜配麦冬、玉竹、川贝,养阴祛痰。石蒜蒸制后切片,与麦冬、玉竹同煎,取汁送服川贝粉,每日一剂,连服七日。”苏景堂眼前一亮——这正是柳夫人需要的方子!之前他只用石蒜祛痰,却忽略了秋燥伤阴的问题,秘录里的配伍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柳夫人这是久咳伤了肺阴,得一边祛痰,一边养阴,才能根治。”苏景堂解释道,“我用炮制好的石蒜祛痰散结,再加上麦冬、玉竹补肺阴,川贝润肺,这样既除了病根,又补了身子,不会再咳血了。”柳先生点点头,连忙让书童去药庐取药材——他早就把苏景堂的药庐当成了自家的“药房”,对石蒜的药性也多了几分信任。

苏景堂先把石蒜切片,与麦冬、玉竹一起放进陶锅,加了适量的井水,用文火煎了半个时辰。煎好的药汁呈浅褐色,闻着有淡淡的甘香,没有之前石蒜的苦涩。他又取了一小勺川贝粉,递给柳夫人:“这药汁温着喝,喝完再把川贝粉用温水送服,别怕苦,川贝能润你的肺。”

柳夫人接过药碗,慢慢喝了下去,药汁入喉,竟没有想象中的苦涩,反而有几分甘甜。“感觉喉咙里暖暖的,不那么干了。”她轻声说,眼神里多了几分神采。苏景堂笑着说:“这就是养阴的效果,你之前咳得厉害,是肺里太干了,就像秋田缺水,庄稼都蔫了,现在给肺‘浇点水’,自然就舒服了。”

接下来的七日,柳夫人每天都来药庐喝药,咳嗽渐渐减轻,手帕上的血丝也没了,面色也红润了些。第七日,她拿着自己绣的帕子送给苏景堂,帕子上绣着一朵红色的彼岸花,花瓣上还绣着“药香”二字。“苏先生,我把这花绣在帕子上,是想让您知道,这花不仅是亡灵的灯,也是活人的药,咱们该记着它的好。”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