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胡故子
-来源:云南、贵州等地称其为“胡故子”,保留“胡地”(西域)传入的历史记忆。
(三)现代别名与误称
1。黑固脂
-来源:云南地区因果实颜色而得名,与“黑故子”同义。
2。破谷子
-来源:民间误将“破故纸”讹为“破谷子”,常见于非专业文献或口头表述。
(四)文献中的别称关联
1。《本草纲目》的系统总结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整合历代名称,称补骨脂“释名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并解释其“能补骨中脂髓”的功效内涵。
2。功能导向的别名
-固精气(《品汇精要》):强调其固精缩尿的作用。
-壮元阳(《本草备要》):突出其温肾助阳的核心功效。
三、名称演变的历史脉络
1。唐代(8-9世纪):以外来音译名“婆固脂”为主,辅以功能描述名“破故纸”,名称尚未统一。
2。宋代(10-13世纪):《开宝本草》确立“补骨脂”为正名,“破故纸”成为官方别名,名称体系初步规范化。
3。元明时期(14-17世纪):地域性别名(如“川故子”“怀故子”)涌现,体现道地药材文化的发展。
4。清代至今:名称进一步简化,“破故纸”“补骨脂”成为主流,现代药典(如《中国药典》)仅保留“补骨脂”作为正名,其他名称作为历史别名记载。
四、名称争议与学术辨析
1。《雷公炮炙论》的争议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虽提及“补骨脂”,但未明确植物形态,且炮制方法与唐代后记载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该书可能混淆了补骨脂与其他植物(如木蝴蝶),需结合出土实物(如唐代墓葬中的补骨脂遗存)进一步考证。
2。名称与功效的关联
补骨脂的名称多与“肾”“骨”相关(如“补骨”“固脂”),反映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其功效被历代医家归纳为“补骨中脂髓,壮命门之火”。
结语
补骨脂的名称演变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医药理论发展的缩影:
-外来性:从梵语音译名“婆固脂”到本土化名称“补骨脂”,体现其从海外传入的历史轨迹。
-功能性:名称多与“补肾”“固精”关联,精准概括其核心功效。
-地域性:川故子、怀故子等别名,彰显中国传统道地药材文化。
宋代《开宝本草》对“补骨脂”的命名与规范化,标志着其从民间经验用药向系统医学理论的融入,而别名的多样性则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性。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