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岭南骨脂记 萧步丹寻药传方下卷(第1页)

岭南骨脂记 萧步丹寻药传方下卷(第1页)

下卷一:湿热泄泻辨差异,加减方药清湿邪

珠江的汛期来得早,初夏的雨一下就是半月,蕉林村的泥土里都浸着潮气。这日清晨,萧步丹刚打开药箱,就见一个浑身湿透的汉子跌撞着跑来,裤脚沾满泥浆,怀里还抱着一个布包——是常年在珠江上撑船的老赵。“萧先生,您快救救我兄弟!”老赵掀开布包,里面躺着个青年船工,脸色灰黄,嘴唇发乌,呼吸都带着气弱的虚浮,“他在船上拉了三天肚子,便里带着黏糊糊的东西,还发着烧,现在连水都喝不进了!”

萧步丹赶紧将青年扶到竹床上,伸手探他的额头,滚烫得吓人。他翻青年的眼皮,结膜泛红,再看舌苔——苔黄腻,像铺了一层油,搭脉时脉滑数,跳得又快又沉。“这不是之前的寒湿泄泻,”萧步丹眉头微蹙,转头问老赵,“他在船上吃了什么?是不是常喝江水,或是吃了变质的鱼鲜?”老赵点头:“前几日江里涨水,水浑得很,他图方便,直接用江水煮了饭,还吃了条隔夜的咸鱼。”

“这是‘湿热泄泻’,”萧步丹沉声道,“岭南汛期湿热尤重,他喝了浑水,吃了腐食,湿热之邪侵入胃肠,灼伤肠络,才会便带黏滞、发热。若还用之前的岭南固肾方,补骨脂、益智仁都是温性药,只会助热生湿,反加重病情。”他赶紧去找陈药农,想问问岭南药农治湿热泻的法子。陈药农正在竹楼前晒葛根,见萧步丹急着赶来,便知是有急症:“湿热泻得用‘清利’的法子,不能用温药。你看这葛根,能升阳止泻,还能生津;再配上黄芩,清热燥湿,正好能解湿热之毒。”

萧步丹茅塞顿开,当即拟定新方:取补骨脂三钱(减其温燥之性)、益智仁二钱(仍保暖脾之力)、砂仁二钱(后下化湿),再加葛根三钱、黄芩二钱,加水三碗,先煮补骨脂、益智仁、葛根、黄芩,最后一刻钟下砂仁,煮成一碗药汤。他还特意叮嘱老赵:“药汤要温服,别放凉,喝完让他盖薄被,微微出汗,能助湿热排出。”

第一碗药喝下去,青年的体温就降了些,不再说胡话;第二日换药时,他已能开口说话,说肚子不那么疼了,便里的黏滞也少了;第三日,热完全退了,泄泻减到一日两次,便也成形了。萧步丹又将黄芩减为一钱,加了茯苓三钱健脾利湿,再服两日,青年竟能下床走动,还能喝小半碗粥。老赵握着萧步丹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先生不仅能治寻常泄泻,连这凶险的热泻也能治,真是活菩萨!”

萧步丹却在笔记上认真记录:“湿热泄泻,多因岭南汛期湿热内侵,伴发热、便黏滞、苔黄腻、脉滑数。岭南固肾方需减补骨脂、益智仁用量(原五钱减为三钱,三钱减为二钱),加葛根三钱(升阳生津)、黄芩二钱(清热燥湿);热退后续服,减黄芩为一钱,加茯苓三钱健脾,防湿热复聚。忌生冷、油腻、腐食,宜温粥养胃。”他还特意画了葛根的模样,标注“生岭南山涧旁,根肥壮,色白,味甘辛,能解湿热”——这些细节,都是从陈药农的口传经验里来,如今一一落在纸上,成了可传承的医理。

下卷二:小儿泄泻调剂量,药粉混食护脾胃

入夏后,蕉林村的孩童们常聚在珠江边玩水,不少孩子都得了泄泻。村西的阿嫂抱着三岁的儿子阿明来找萧步丹时,孩子已经拉了两天,便稀得像蛋花汤,哭起来都没力气,嘴唇干得起皮。“萧先生,阿明前日在江边玩,喝了口江水,当晚就开始拉,找了郎中开了药粉,吃了也没用,您快救救他!”阿嫂的声音里满是哭腔。

萧步丹摸了摸阿明的肚子,软软的,没有腹胀,再看舌苔——苔薄白,脉细弱,又问:“孩子拉完后,是不是想睡觉,喂饭也不吃?”阿嫂点头:“是啊,拉完就趴在我怀里睡,连最喜欢的糖水都不喝了。”萧步丹叹了口气:“小儿脾胃未健,像刚抽芽的禾苗,经不起湿热折腾,这是‘脾虚湿盛’的泄泻。若用成人的药量,恐伤脾胃,得改剂型,减剂量。”

他想起陈药农曾说过,岭南药农治小儿泄泻,常把草药磨成粉,混在米糊里喂——这样既好入口,又能减少对胃肠的刺激。萧步丹便取来补骨脂、益智仁、砂仁,按二比一比一的比例,放在石臼里细细研磨,过了三次细筛,直到药粉细得像面粉。“这药粉每次取一钱,混在温热的米糊里,少少喂给孩子,一日三次,”萧步丹叮嘱阿嫂,“米糊要熬得稠些,别放糖,糖会助湿;还要多给孩子喂些温开水,防脱水。”

阿嫂半信半疑地回了家,当晚就按萧步丹的法子喂药。次日一早,她就兴冲冲地跑来:“先生!阿明夜里只拉了一次,早上还喝了小半碗米糊!”萧步丹跟着去看阿明,孩子精神好了些,能睁着眼睛玩布偶了。他又在药粉里加了一钱山药粉——山药能健脾益气,更适合小儿。连喂了三日,阿明的泄泻完全止住了,还能自己拿着小勺子吃饭,脸色也恢复了红润。

消息传开,村里得了泄泻的孩童都来找萧步丹要药粉。萧步丹一边给孩子们配药,一边在笔记里补充:“小儿泄泻,多属脾虚湿盛,忌用峻猛之药。补骨脂、益智仁、砂仁按2:1:1研末,每服一钱,混米糊或稀粥喂服,加山药粉更佳。若小儿便带泡沫,属风寒夹湿,可加少许生姜末;便带酸臭,属食积,可加麦芽粉一钱。”他还特意记录了阿明的病程:“初诊:便如蛋花汤,神疲、口干,苔薄白、脉细弱;服药一日:泄泻减为一次,能进食;三日:泄泻止,精神复。”这些细致的记录,都是日后编撰《岭南采药录》的重要素材。

陈药农见萧步丹对小儿用药如此用心,忍不住夸赞:“先生不仅懂医理,还懂孩子的脾性。老辈人治小儿病,都讲究‘药食同补’,你把药混在米糊里,既治病又养胃,比灌汤药强多了——这才是真正懂岭南百姓的医者。”萧步丹笑着摇头:“是老伯您的口传经验提醒了我。医道不是墨守成规,是要顺着患者的体质、年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治好病。”

下卷三:采收争议验药效,天人相应证真章

秋分过后,岭南的补骨脂渐渐成熟,村头的药农们都忙着上山采收。可这日,药农阿木却气冲冲地找到萧步丹:“萧先生,我前几日采的补骨脂,给村东的李伯治泄泻,喝了三天都没好,是不是您的方子错了?”萧步丹心中疑惑,李伯的泄泻是寒湿型,之前用岭南固肾方三天就能好,怎么这次没效?他赶紧跟着阿木去看李伯,李伯依旧腹泻,便稀、畏寒,症状和之前一样,可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没错;再看阿木采的补骨脂,籽实偏小,颜色偏棕,捏在手里轻飘飘的,闻起来也没有辛香。

“你这补骨脂,是不是提前采了?”萧步丹问道。阿木有些不好意思:“前几日下雨,我怕耽误卖药,就提前了十几天采,想着都是补骨脂,药效该差不多……”一旁的陈药农听了,忍不住叹气:“阿木啊,老辈人说‘冬至后三日采补骨脂’,不是随口说的!这草要等冬至阳气始萌,才会把力气攒足,提前采的籽,阳气没聚够,温肾固肠的力气就差远了——你这是贪快,误了药效!”

萧步丹决定亲自验证。他让阿木分别采了“提前十日”“冬至前一日”“冬至后三日”的补骨脂,各取五钱,按岭南固肾方的法子,配益智仁、砂仁煮成药汤,找了三个症状相似的寒湿泄泻患者,分别服用。三日后,服用“冬至后三日”补骨脂的患者,泄泻已止,能下床走动;服用“冬至前一日”的患者,泄泻减为一日一次,仍有畏寒;而服用“提前十日”的患者,泄泻竟没什么变化,依旧腹泻。

为了让药农们信服,萧步丹还特意在村里的晒谷场摆了三张桌子,分别放上三种补骨脂:“大家看,冬至后三日采的补骨脂,籽实饱满,颜色黑亮,闻着有辛香;提前采的,籽小、色浅,香味淡。这就是‘天人相应’的道理——冬至一阳生,天地间的阳气开始萌发,补骨脂吸了这阳气,药效才足;提前采,阳气没到,药效自然差。”他还取出自己珍藏的《授时通考》,翻到“冬至”篇:“农书里也说‘冬至阳气归藏,后三日始萌,草木得气而实坚’,这补骨脂的采收,和节气是连着的,不能乱改。”

药农们听了,纷纷点头。阿木更是羞愧地低下头:“先生,是我错了,以后我一定等冬至后三日再采,再也不贪快了。”萧步丹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就好。采药和治病一样,都要讲规矩,守时令——这规矩,是老辈人用一辈子的经验总结的,不能轻易改。”

之后,萧步丹在笔记里专门写了“补骨脂采收辨”:“岭南补骨脂,需待冬至后三日采收。此时阳气始萌,籽实饱满,色黑有光,气辛香,温肾固肠之力最足。若提前采收,籽小、色棕、气淡,药效减三分之二;延后采收,籽易脱落、受潮,药效亦减。采收时需用手轻捋籽实,勿伤枝条,次年可再发。”他还画了三种补骨脂的对比图,标注颜色、大小、气味的差异——这些细节,都是从田野实践里来,比古籍的记载更鲜活,也更实用。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