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情牵:骨脂戏韵医心记(下卷)
第五卷乱世承薪·骨脂戏火照山河
一、咸丰年间的“药箱戏囊”
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战火逼近苏州,灵汐的曾孙女苏玉珩,已是“骨脂堂”第五代传人。她既是医术精湛的女医,也是昆曲票友,常穿着素色布裙,背着装有补骨脂与戏服的行囊,随逃难人群义诊。行囊一侧,是盐炒补骨脂、骨脂暖腰膏等急救药;另一侧,是精简的杜丽娘戏装与水袖——她说:“药能补骨,戏能暖心,乱世之中,二者缺一不可。”
一日,逃难队伍在破庙暂歇,一位老艺人因受寒与忧思,突发“胸痹”,胸痛难忍,咳吐白痰。苏玉珩诊脉后,断定是“寒凝心脉,肾阳虚衰”,急忙取出补骨脂(盐炒)三钱、桂枝二钱、丹参三钱,用破庙的陶锅水煎。药汤熬好后,她撬开老艺人牙关,慢慢灌下,又用补骨脂粉与白酒调和,外敷于老人胸口。
半个时辰后,老艺人胸痛缓解,能轻声说话。他看着苏玉珩,喘息道:“姑娘,我是‘玉茗班’最后的传人,若我走了,《牡丹亭》的‘破故纸’唱段,怕是要失传了……”苏玉珩闻言,取出戏装,对老人说:“前辈放心,我来唱给您听。”她轻抖水袖,唱起“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唱腔婉转,带着乱世的悲怆,却又透着坚韧。老艺人听着,眼中泛起泪光,说:“好……好姑娘,这戏与药,都托付给你了。”
此后,苏玉珩带着老艺人,在逃难途中一边义诊,一边教难童唱《牡丹亭》选段。补骨脂的辛香与昆曲的韵调,成了乱世中最温暖的慰藉。有位难童患“小儿佝偻病”,腿骨弯曲,苏玉珩用补骨脂配山药、龙骨煮粥,每日喂他食用,同时教他唱“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鼓励他坚强。半年后,难童腿骨渐直,还能跟着苏玉珩登台清唱,台下的难民们,常常听得忘了流离之苦。
二、药钞上的“战火印记”
战火中,苏玉珩最珍视的,是那本传了五代的《骨脂堂药钞》。为保护药钞,她将其缝进贴身的肚兜,日夜不离。一日,队伍遭遇乱兵,行李被抢,苏玉珩为护住药钞,左臂被刀划伤,鲜血染红了肚兜,也溅在了药钞的纸页上。
躲进山林后,她忍着伤痛,用炭笔在药钞空白处,记录下战乱中的新病案:“咸丰十年冬,遇难民张氏,产后腰痛伴恶露不止,用补骨脂(盐炒)四钱、艾叶三钱、当归二钱,水煎服,三日后痛止,恶露渐净——乱世产妇多寒,补骨脂温肾,艾叶温经,当归活血,三者合用,事半功倍。”纸页上,炭笔字迹与暗红血渍交织,成了最沉重的“实践记录”。
她还在药钞中加入了“战乱应急方”:“补骨脂籽炒香,随身携带,含服可防风寒;研粉与唾液调和,外敷可止血;与生姜同煮,代茶可解寒饮。”这些方子,都是她在逃难中摸索出的简便之法,虽未经过系统验证,却救了许多人的命。老艺人见她如此用心,便口述《牡丹亭》的曲谱与表演要诀,让苏玉珩记录在药钞边缘,使药钞成了“医戏合璧”的独特典籍。
同治三年,战乱平息,苏玉珩带着药钞与幸存的难童回到苏州,“骨脂堂”已被焚毁,她便在废墟旁搭起简易棚屋,重新开馆。药钞上的血渍已发黑,却成了她坚守的信念——每一笔记录,都是祖辈的智慧,每一个病案,都是生命的嘱托。她常对学徒说:“药钞上的字会褪色,但补骨脂的辛香、戏曲的韵调,永远不能断。”
三、戏楼重建的“骨脂缘”
苏州重建时,苏玉珩与老艺人一同,发起“药戏同建”倡议——用义诊所得,资助戏楼重建;用戏曲演出,宣传草药知识。她在临时戏楼旁设义诊台,凡来求医的百姓,都能获赠一包炒香的补骨脂籽;凡来听戏的观众,都能领到一份《骨脂简易用法》传单。
有位富商,因战乱中受惊,患上“心悸失眠”,多方医治无效。苏玉珩为他诊脉,见其脉象弦细,便开了“补骨脂合欢汤”:补骨脂(盐炒)三钱、合欢花二钱、酸枣仁三钱,水煎服,同时建议他常来听《牡丹亭》。富商半信半疑,按方服药半月,又听了十余场戏,心悸渐止,睡眠也安稳了。他感慨道:“苏姑娘的药,治好了我的身;《牡丹亭》的戏,治好了我的心,真是‘药戏双疗’啊!”
富商深受感动,捐出重金,助苏玉珩重建“骨脂堂”与“玉茗新楼”(戏楼)。新落成的“骨脂堂”,药圃与戏楼相邻,补骨脂的辛香与昆曲的笛音,日夜交融。苏玉珩在药铺门楣上,重刻了“补骨亦补心”的家训,旁加一行小字:“戏韵疗情,药香济世”。老艺人则在戏楼匾额旁,题下“故纸情牵”四字,寓意补骨脂与戏曲,永远牵动着人间的真情。
四、民间“识草戏”的诞生
为让更多人认识补骨脂,苏玉珩与老艺人合作,创编了《骨脂识草戏》——将补骨脂的种植、炮制、用法,编成昆曲小戏,由戏班在乡村巡演。戏中,苏玉珩饰演“药仙”,手持补骨脂植株,唱道:“昆仑灵草降凡尘,名唤骨脂亦故纸。盐炒能补腰膝冷,酒蒸可治痹痛深。籽如褐珠藏暖意,叶似翠羽映真心。劝君识得此中味,补骨补情两相宜。”
小戏通俗易懂,配上生动的表演,深受百姓喜爱。有位农妇,看了戏后,学会用补骨脂籽拌麦种防虫害,当年麦田收成便提高了三成;有位老妪,按戏中教的方法,用补骨脂配核桃煮水,治好了多年的“五更泄泻”。百姓们都说:“这《骨脂识草戏》,比说书先生讲得还明白,比药铺先生讲得还动听!”
苏玉珩还在戏中加入互动环节,让观众上台辨认补骨脂与其他草药,答对者可获赠炒香的补骨脂籽。孩子们最是积极,常常围着戏台,高喊:“药仙姐姐,我认得!那褐珠籽儿就是补骨脂!”这种“寓教于戏”的方式,让补骨脂的知识,以最鲜活的形式,在民间扎下了根。正如苏玉珩在药钞中所写:“医者之责,不仅在治病,更在传知;戏者之责,不仅在娱人,更在传情。药戏相融,方能让智慧与温暖,传遍四方。”
五、暮年的“薪火诺”
苏玉珩晚年时,将《骨脂堂药钞》与《骨脂识草戏》曲谱,一同交给最得意的弟子,嘱咐道:“药钞记录的是医理,曲谱承载的是情感,二者不可偏废。补骨脂的‘双用’,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能补人的筋骨,更能补世道的温情。往后,你要让‘骨脂堂’的药香,伴着‘玉茗新楼’的戏韵,一直传下去。”
弟子含泪点头,望着师父鬓边的白发,与药圃中依旧摇曳的补骨脂,似懂非懂。多年后,当他成为“骨脂堂”掌柜,在乱世中再次守护药铺与戏楼时,才明白师父的话——补骨脂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药效,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疗身养心”的信念,这信念,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给人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
第六卷中西和鸣·故纸新声谱华章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