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本草藿语记 时珍问牧的仙灵缘下卷(第1页)

本草藿语记 时珍问牧的仙灵缘下卷(第1页)

楔子蕲州冬雪:藿药验真章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的冬,蕲州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青砖黛瓦都裹上了银装。李时珍的药庐里,炭炉烧得正旺,案上摊着从蜀北带回的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淫羊藿的采制、配伍与病案。他刚给笔记补完“以羊辨药”的图示,药庐的门就被撞开了——邻村的药铺掌柜慌慌张张跑进来,棉鞋上沾着雪:“李先生,您快救救我家东家!他误用了淫羊藿,现在燥得流鼻血,连话都说不出了!”

李时珍心里一紧,跟着掌柜往东家王元宝家赶。王元宝是蕲州的粮商,常年畏寒,听人说淫羊藿能“暖身壮阳”,便托人从蜀地买了些,用高度白酒泡了喝,每天两大杯,喝了三天就出了状况:口干舌燥、夜里盗汗,今早更是流了半盆鼻血,脸涨得通红,躺在床上直喘气。

李时珍摸了摸王元宝的脉,脉息洪数如烧开的沸水,再看他的舌苔,红得像燃着的炭,连津液都没有——这正是蜀北秦老栓说的“柴薪遇火”之症。他对掌柜说:“快取麦冬五钱、玉竹四钱、生地三钱,用雪水熬煮,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半个时辰,每隔一盏茶喂一勺。”掌柜赶紧照办,李时珍则坐在床边,想起在蜀北李二柱的病案,心里暗忖:若不是亲赴蜀北听牧人之言,今日怕是要走弯路,这民间的实践,果然是本草的活根。

第一卷辨证救急:藿燥解危局

王元宝的情况比李二柱更急——他本就阴虚,又用了高度白酒泡淫羊藿,燥火比李二柱更盛,喝了第一勺麦冬玉竹汤,才勉强止住鼻血,可喉咙依旧干得像要冒烟。李时珍蹲在炭炉边,看着药汤在陶锅里翻滚,对王元宝的儿子说:“你父亲阴虚多年,平时就爱喝浓茶、吃辛辣,这次又用烈酒泡药,等于火上浇油。等他缓过来,得改用淡米酒泡淫羊藿,还要加麦冬,温而不燥,才能补阳不伤阴。”

半个时辰后,王元宝喝了第三勺药汤,终于能开口说话,声音嘶哑:“李先生,我以为这药是补身子的,怎么反倒伤了身?”李时珍取过从蜀北带回的淫羊藿样本,放在王元宝眼前:“这药叫淫羊藿,性温而燥,像蜀北牧人说的‘柴薪’,您的体质是‘干柴’,碰了这‘柴薪’,自然烧得旺。阳虚畏寒的人用它,是‘雪中送炭’;阴虚火旺的人用它,就是‘火上浇油’。”

他又取出蜀北的病案簿,翻到李二柱的记载:“你看,蜀北有个叫李二柱的,和你一样误用此药,山医用麦冬、玉竹解了,我这方子就是学他的,只是你燥得更重,加了生地滋阴,效果更快。”王元宝看着病案簿上的字迹,连连点头:“原来这药还分体质,我之前只听人说它好,没问自己能不能用,真是糊涂!”

接下来的三天,李时珍每天都来为王元宝诊脉调方——第一天加了少量甘草,调和药性;第二天减了生地,加了枸杞,补肝肾;第三天改成药粥,把麦冬、玉竹、淫羊藿(减量至一钱)和小米一起煮,既养胃又治病。到了第七天,王元宝的燥症全消,能坐在窗边晒太阳,还能喝小半碗药粥。

王元宝特意给李时珍送了块上好的阿胶,笑着说:“李先生,您不仅救了我的命,还教我怎么用药,这阿胶您务必收下。”李时珍推辞不过,收下后却转送给了邻村的孤寡老人。他回到药庐,把王元宝的病案记在笔记里,特意标注:“蕲州粮商王某,阴虚误用淫羊藿(烈酒泡),致燥火上身,用麦冬五钱、玉竹四钱、生地三钱雪水煎服,七日愈。后改用淫羊藿一钱配麦冬三钱、小米煮粥,温补不伤阴。”

窗外的雪还在下,李时珍望着笔记上的病案,心里越发坚定:民间的口传知识,必须与临床实践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典籍的编纂,也必须扎根于这些鲜活的实践,才能避免误导后人。

第二卷蕲野试种:藿性顺土宜

解决了王元宝的急症,李时珍心里又有了新想法:蜀北的淫羊藿生于岩石缝,蕲州的土壤多沙质,若在蕲州种植,药性会不会有变化?他便在药庐后的菜园里,开辟了一小块地,分成两畦——一畦模仿蜀北的环境,在土里掺了碎岩石和松针;另一畦用普通的沙质土,想看看不同土壤对淫羊藿的影响。

他把从蜀北带回的淫羊藿种子,分成两份,分别种在两畦地里。每天清晨,他都会去菜园查看,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植株的长势。半个月后,掺了岩石和松针的一畦,种子发芽率达八成,幼苗长得粗壮,叶背的金斑也明显;普通沙质土的一畦,发芽率只有六成,幼苗纤细,叶片也偏黄。

“看来这淫羊藿果然‘顺土性’,”李时珍对徒弟庞宪说,“蜀北的岩石缝能保水又透气,掺了岩石和松针的土,刚好模拟了这种环境;而咱蕲州的沙质土太透气,保水性差,所以长势不好。”他便给普通沙质土的一畦,加了些腐熟的羊粪,既能保水,又能增加肥力——这是从秦老栓那里学的,蜀北的牧人常给淫羊藿生长的地方撒羊粪,说是能让草药更壮。

又过了一个月,两畦的淫羊藿都长到了半尺高。李时珍采了几片叶子,分别研成粉,用同样的方法泡在米酒里。三天后,他尝了尝两畦药酒的味道:掺岩石松针的一畦,酒液辛香浓郁,喝下去暖而不燥;普通沙质土的一畦,酒液辛香较淡,还带着点涩味。

“这就对了,”李时珍笑着说,“土壤不同,草药的药性也不同。以后在蕲州用淫羊藿,若用本地种植的,就得适当加量,才能达到蜀北淫羊藿的药效;若是给阴虚的人用,本地的淫羊藿虽然燥性稍弱,也得配更多的麦冬,不能掉以轻心。”他把这些发现都记在笔记里,还画了两幅对比图,标注“蜀北岩生淫羊藿:叶厚、金斑浓、性温偏纯;蕲州沙生淫羊藿:叶薄、金斑淡、性温偏涩”。

不仅如此,李时珍还观察了不同季节采制的影响:春末采的叶,药性最润,适合治燥咳兼寒痹;夏采的叶,燥性稍显,适合单纯的寒痹;冬采的根,燥性最足,却也最能补阳,适合重症寒痹——这些细节,蜀北的牧人和山医虽有提及,但通过自己的种植验证,他更能准确把握“度”的差异。

有一天,蕲州的农书先生来访,看到李时珍的种植记录,感慨道:“李先生,您这是把‘农书’和‘医书’结合了啊!农书记载作物的土宜,医书记载草药的药性,您却通过种植,发现了土宜与药性的关联,这可是前人没做过的事!”李时珍点点头:“农书和医书本就相通,都是源于生活的实践。之前的本草典籍,只说淫羊藿‘生泰山山谷’‘生蜀北’,却没说土壤对药性的影响,我不过是补了这处空白罢了。”

第三卷复杂病案:藿配破疑难

嘉靖四十四年的春,蕲州来了位特殊的病人——黄州府的张御史,年近六十,得了个怪病:既畏寒怕冷,膝盖痹痛,又常常口干盗汗,夜里失眠。他在黄州请了不少名医,有的说他阳虚,用了干姜、附子,结果燥得更厉害;有的说他阴虚,用了麦冬、玉竹,又觉得膝盖更冷,始终没能治好。

张御史听闻李时珍在蜀北考察淫羊藿颇有心得,便特意来蕲州求医。李时珍给张御史诊脉,脉息沉细却又带数,舌苔白腻中透着红——这是“阳虚夹阴虚”的复杂体质,比单纯的阳虚或阴虚更难治。他想起在蜀北周伯说的“产后寒痹配当归”的方子,又结合王元宝的案例,心里有了主意。

“大人的病,是‘寒痹在表,阴虚在里’,”李时珍对张御史说,“若单用淫羊藿治痹痛,会伤阴;若单用麦冬滋阴,又会助寒。得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的配伍,才能两全。”他开的方子是:淫羊藿(冬根,蜀北产)二钱,麦冬三钱,当归二钱,生姜一钱,用淡米酒泡七日,每日服一小杯,同时用淫羊藿叶(春采)配桑寄生,煮水外敷膝盖。

张御史半信半疑地接过方子,问:“李先生,这方子既用了温性的淫羊藿、生姜,又用了滋阴的麦冬,不会相互抵消吗?”李时珍笑着解释:“大人放心,淫羊藿温肾驱寒,治您的痹痛;麦冬滋阴润燥,防淫羊藿助燥;当归补血活血,能让药气更好地走经络;生姜则能引药入膝,专攻痹痛。这就像蜀北的牧人赶羊,既要用鞭子(淫羊藿、生姜)赶,又要用草料(麦冬、当归)喂,才能让羊群(身体)听话。”

为了确保方子的安全,李时珍还特意写了封信,寄给蜀北的秦老栓和李老爹,询问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体质。半个月后,秦老栓回信说:“曾遇过牧人老冯,也是阳虚夹阴虚,用羊合叶配麦冬、当归,喝了一个月就好,李先生的方子没错!”

张御史按方子用药,三天后,膝盖的痹痛轻了些,口干也没加重;七天后,夜里能睡两个时辰,盗汗也少了;一个月后,他能不用拐杖走路,口干盗汗的毛病也基本消失。临走时,张御史给李时珍送了块御赐的墨,说:“李先生,您这方子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明白,治病如治国,需‘刚柔并济’,不能偏废。”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