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终南仙酿记 灵脾润肾的养生缘下卷(第1页)

终南仙酿记 灵脾润肾的养生缘下卷(第1页)

楔子冬春寒燥:药酿待新调

北魏太和年间的终南,冬春之交总裹着股拧不开的寒燥。紫阳观药圃的仙灵脾,刚冒新芽就遭了场倒春寒,叶尖泛着浅褐,不像往年那样绿得发亮;丹房里的青釉陶罐,去年冬藏的药酒才开封,就闻着多了股燥气——玄清子捻着片仙灵脾新叶,嚼着辛麻感里带着点焦苦,眉头微蹙。

案上的“运气册”写着:“本年冬春,水运过弱,燥气盛行,肾阴易亏,燥邪夹寒,病多兼燥。”这时童子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攥着块染血的帕子:“道长,山脚下的阿福伯咳得吐了血,说喉咙像有火燎!”

玄清子跟着去了阿福家,老人蜷在炕上,咳得腰都弯了,帕子上的血丝像碎红玛瑙,痰是黏稠的黄块,说话时喉咙哑得像砂纸磨。“咳了半个月,喝了灵脾药酒,腰不疼了,可喉咙越来越疼,痰里还带血。”阿福喘着气说。玄清子诊脉,脉细数而浮,像被燥气烤干的棉线;再看舌苔,红得像火烧,少津——是“肾阴亏虚,燥邪犯肺”,光用温性的仙灵脾,反倒助了燥气。

回到丹房,玄清子盯着陶罐里的药酒,忽然瞥见药架上的麦冬——去年冬至采的,根像纺锤,半透明的肉里藏着细筋,嚼着甘润生津。“肾属水,肺属金,金水相生,得用滋阴的药润着。”他把麦冬取下来,又摸了摸罐里的仙灵脾,“灵脾温肾,麦冬润肺,燥气一除,咳自然能好。”

第一卷阿福润肺:灵脾配麦冬(阴阳五行·金水相生·寒燥调方)

阿福是终南山下的樵夫,一辈子在山里砍柴,去年冬天腰疾犯了,喝了玄清子的仙灵脾药酒,腰不疼了,可入春后一场倒春寒,让他染上了燥咳。起初只是喉咙干,后来越咳越凶,痰从清稀变成黏稠的黄块,最后竟咳出血来,柴刀扔在墙角锈了大半,家里的灶都快冷了。

“以前喝灵脾药酒管用,这次怎么越喝越咳?”阿福的儿子背着他往观里跑,路上见终南的春雪化得快,溪涧的水带着股焦味,连路边的野花都开得蔫蔫的——燥气太重,连草木都受不住。

玄清子的丹房里,炭火上温着个新陶罐,里面除了仙灵脾根(去年冬至采的,用松针藏了一冬,燥气少些),还泡着麦冬,根须白净,断面的黏液沾在指尖,甘润得很。“你这咳,是肾阴亏了,燥气犯肺。”玄清子给阿福倒了杯温好的药酒,琥珀色的酒液里飘着麦冬的细筋,闻着有股甘香,没有之前的烈气,“灵脾温肾,是‘水’;麦冬润肺,是‘金’,金水相生,燥气才能除,这是阴阳相济的理。”

他特意选了枣花蜜,是山民去年秋酿的,稠得能拉出丝,按一钱蜜配一斤酒的比例加进陶罐——蜂蜜味甘性平,能润燥生津,还能中和麦冬的微苦,让药酒更顺口。“燥气盛,得用甜润的东西压着,蜜是最好的‘润剂’。”玄清子每天都把陶罐晃三次,让蜜、麦冬和仙灵脾的药性融在一起,酒液从琥珀色变成浅褐,甘香里裹着辛麻,一点不燥。

阿福喝了第一天,喉咙的“火”就灭了些,咳得没那么急;喝到第三天,痰里的血丝没了,黄痰也变稀了;到了春分,竟能扛着柴刀去山里砍柴,路上的燥风也不觉得呛,说话时喉咙也亮堂了。“这药酒加了麦冬和蜜,喝着润,比之前的舒服!”阿福笑着说,玄清子把这方子记在竹简上,用朱砂画了水和金的符号:“冬春寒燥,肾亏兼燥咳者,仙灵脾(冬藏松针藏)配麦冬(冬至采),加枣花蜜浸酒,温服。肾水滋肺金,蜜润燥,阴阳相生,燥除咳止——此乃应寒燥之变,滋阴助阳之理。”

阿福给玄清子送了罐新采的春茶,茶叶里裹着片仙灵脾叶:“道长懂燥气,才懂我的病。”玄清子摸着茶叶笑:“不是我懂,是终南的草木懂——灵脾知温肾,麦冬知润肺,顺天调方,才能成养生的机缘。”

第二卷阿桂祛湿:灵脾加茯苓(五运六气·土克水·梅雨调酿)

入梅后,终南的雨下得绵密,连月不见晴。山脚下的药农阿桂,种了一辈子仙灵脾,可今年梅雨一到,他的右腿就开始疼,起初只是关节发沉,后来肿得像个发面馒头,皮肤又红又热,按下去能看到指印,连站着侍弄药圃都难。喝了灵脾药酒,腿暖了点,可肿一点没消,反而更痒,药圃的仙灵脾都快被杂草淹了。

“今年梅雨,木气过旺,湿气滞在骨缝里,灵脾的温性赶不走湿。”玄清子翻着“运气册”,上面记着:“梅雨季,土气不足,湿邪夹热,痹痛多兼湿。”他去阿桂的药圃看,仙灵脾的根须泡在泥里,泛着点黑,嚼着辛麻感里带着点腥气——湿气太重,连草药都受了湿邪。

“得给灵脾添个‘祛湿的帮手’。”玄清子回到丹房,取来块茯苓,是去年秋末从松树下挖的,皮黑肉白,断面的纹理像云絮,闻着有股土腥味。“茯苓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能健脾利湿,脾属土,土能克水,湿邪一除,痹痛自然能好。”他把茯苓切成薄片,和仙灵脾根(今年春采的,比冬藏的润,适合祛湿)按一比二的比例放进陶罐。

这次泡药酒,玄清子还加了把晒干的紫苏叶——去年秋采的,叶边带紫,辛香浓郁,能祛风湿、散表寒,“梅雨的湿邪夹寒,紫苏能把寒散了,茯苓才能更好地祛湿,这是‘相使’的理。”他还在陶罐底铺了层松针,是去年冬藏的,干燥蓬松,能吸潮气,“梅雨季的药酒怕潮,松针能当‘干燥剂’,这是山民传的法子,农书上也写‘梅雨季药需松针藏’。”

陶罐封好后,玄清子没放在炭火边温,而是吊在丹房的通风处——梅雨湿气重,近火反而会让湿气闷在罐里,通风能让药酒的燥气散些,药性更纯。他每天都检查松针的干湿,松针潮了就换掉,直到药酒的颜色变成深褐,茯苓的土腥味混着灵脾的辛香,飘得满丹房都是。

阿桂喝了三天药酒,腿肿就消了些,痒也轻了;喝到第七天,能站着侍弄药圃,除草时膝盖不沉了;到了出梅,竟能背着仙灵脾去镇上卖,泥路走得稳,关节的热痛也没了。“这药酒加了茯苓,湿邪像被赶跑了!”阿桂笑着说,玄清子把松针垫罐的法子记在竹简上:“梅雨季,湿痹兼热者,仙灵脾(春采)配茯苓(秋采松根者佳),加紫苏叶,罐底铺松针,通风浸酒二十日。土克水,湿除痹止——此乃借农法补药法,应梅雨之变。”

后来,山民们都学着用松针垫罐泡药酒,梅雨季节再也不怕药酒受潮。玄清子看着大家泡药的样子,笑着说:“终南的松针懂防潮,终南的茯苓懂祛湿,草木的智慧,就是养生的智慧。”

第三卷阿秀舒筋:灵脾配寄生(七情相须·木生火·风燥调酿)

立秋后,终南的风变得燥烈,山坳里的绣娘阿秀,绣了一辈子仙灵脾纹样的帕子,可今年入秋后,她的手腕开始发僵,绣着绣着针就掉了,手指蜷曲着难伸直,夜里筋脉抽得疼,连端碗都难。喝了灵脾药酒,手腕暖了点,可僵劲没去,帕子堆在案上,线都乱了。

“今年秋燥,木气过旺,风邪夹燥,筋脉失养。”玄清子翻着“运气册”,上面记着:“秋燥盛行,肝木易亢,肾水难养,筋脉拘挛。”他去看阿秀的手腕,皮肤干得像树皮,指关节肿得像小核桃,按下去阿秀疼得直吸气——是“肝肾亏虚,风燥伤筋”,肝主筋,肾藏精,精血同源,光温肾不够,还得祛风强筋。

玄清子从药架上取下束桑寄生,是去年霜降时从老松树上采的,藤条褐红,带着松皮的纹路,叶子像柳叶,嚼着甘涩带点辛香。“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和灵脾是‘相须’——灵脾温肾,寄生强筋,两药同用,精血足了,筋脉自然能舒。”他把桑寄生剪成小段,和仙灵脾根(今年秋采的,叶背金斑浓,药力足)按一比三的比例放进陶罐。

泡药酒时,玄清子加了点黄酒,是山民去年冬酿的,比米酒烈些,却带着点甘润——黄酒能引药入肝经,风燥伤筋,得借酒的“行力”,让药劲顺着筋脉走。“秋燥风烈,药得‘走’得快,黄酒就是最好的‘引路兵’。”他把陶罐放在炭火边温着,火候比梅雨时稍旺——秋燥需温,却不能太旺,不然会助燥,“文火见星红,药劲柔又行”,这是山民口传的火候口诀。

阿秀喝了五天药酒,手腕的僵劲就松了些,能握住针了;喝到第十天,手指能伸直,绣帕子时针脚也齐了;到了秋分,她又能坐在窗前绣仙灵脾纹样,手指在帕子上翻飞,像蝴蝶绕着花草,连夜里的筋脉抽痛也没了。“这药酒加了寄生,手腕里像有股劲推着筋脉走,舒服得很!”阿秀笑着说,把绣好的仙灵脾帕子送给玄清子,帕子上的灵脾叶,金斑像真的一样。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