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东坡仙粥 黄芪春韵下卷(第2页)

东坡仙粥 黄芪春韵下卷(第2页)

苏轼回到常州后,虽体弱,却笔耕不辍,常在诗文中融入黄芪粥的感悟。一日写《书赠章默》,末句题:“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注曰:“近以黄芪粥疗疾,悟得‘守静’二字,胜服十副补药。”

当地有个富商,家财万贯却总觉乏力,遍请名医无效。听闻苏轼善用黄芪粥,便来求方。苏轼见他虽锦衣玉食,却眉峰紧锁,叹道:“你这病,不在身而在心。日日算计得失,如田地常被狂风扫,再好的肥料也长不出好庄稼。”

他没开药方,只邀富商同游太湖,船上煮黄芪粥时,故意让粥溢出来,烫了手也不在意。富商急道:“大人怎如此不小心?”苏轼笑道:“粥溢了便擦,手烫了便凉,有何可急?你看这湖水,千百年涨涨跌跌,从未因一时盈亏而停流。”

三日后,富商临别时说:“苏大人,我这几日吃粥、看湖,竟觉得身上有力气了!”苏轼赠他一句:“心安身自安,身安病自散。黄芪粥补的是身,‘不忧’补的是心,二者缺一不可。”后来这富商将家中半数财产捐给慈善,每日粗茶淡饭配黄芪粥,竟得享高寿。

第八回

薪火相传粥香远,东坡遗泽润千秋

建中靖国元年冬,苏轼病卧常州,子孙围在床前,泣问后事。他喘息着说:“我这一生,没留下金银,只留下个黄芪粥方子……你们要记着,它不仅能治病,更能教人‘守常’——守平淡之味,守坚韧之心,守天地之理。”

临终前,他让孙儿取来纸笔,写下最后几句:“黄芪本是田间草,入粥方知性自温。寄语人间劳碌客,一瓯能抵万钟珍。”写完,便阖然长逝,窗外的红梅正开得如火如荼。

数百年后,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芪煮粥,补虚损,益元气,东坡居士常食之,疗消渴有奇效。”清代名医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君药,正是受苏轼“补气活血”思想的启发。

如今江南的老茶馆里,仍有“东坡黄芪粥”这道点心,熬粥时必用砂锅,火候要“三沸三温”,如苏轼当年那般讲究。有白发老者喝着粥,会给孩童讲:“这粥里啊,藏着苏大学士的智慧——做人如黄芪,性温而力厚;处世如熬粥,不急而功成。”

结语

苏东坡与黄芪粥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治病”的范畴。它是文人与草木的对话,是医理与诗心的交融,更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生活哲学的生动注脚。那一碗看似寻常的粥,盛着的不仅是黄芪的甘温、粳米的醇厚,更有“春生夏长”的时序之道,“阴阳五行”的平衡之理,“七情调和”的心身之学。

苏轼用他的人生实践证明:最好的养生,是在逆境中守得住平淡;最真的医道,是让草木之性与人性相通。而那缕穿越千年的粥香,至今仍在告诉我们:生活的智慧,往往就藏在一粥一饭里;生命的力量,常常孕育于最朴素的坚守中。

赞诗

坡仙谪岭南,渴饮瘴江澜。

偶遇黄芪草,熬成玉露寒。

一瓯消燥火,三味补元丹。

千载粥香在,犹传守静难。

尾章

在苏轼的故乡眉山,有一株相传是他亲手栽种的黄芪,历经风雨仍年年抽芽。当地农人说,这株黄芪的根,比别处的更粗、更绵,煮出的粥也更甘香。每到春分,孩子们会围着黄芪树唱:“苏公粥,香悠悠,喝一口,不发愁……”

这或许只是传说,但苏轼留下的“黄芪智慧”,确如这株草木般,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它告诉我们:文献记载的是知识,民间流传的是生命;而真正的传承,从来都是让纸页上的文字,化作灶台上的烟火,让古人的智慧,融入今人的日常。

当你清晨在厨房煮一碗黄芪粥,看米与药在水中翻滚,或许会忽然懂得: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让自己的生命节奏,与草木的生长、四季的流转,轻轻合拍罢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