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蜀芎冠蜀通志卷下卷(第1页)

蜀芎冠蜀通志卷下卷(第1页)

第五回

通志刊行传天下

蜀芎名声震南北

清雍正十年,《四川通志》正式刊行,“川芎与何首乌、升麻并列蜀地代表性药材”的记载,如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南京的“金陵药行”、北京的“同仁堂”、广州的“陈李济”,纷纷派人赴蜀采购,灌县川芎镇的码头,每日停泊的运芎商船超过百艘,褐皮圆实的川芎被装进楠木筐,贴上“灌县贡芎”的封条,沿着蜀道、长江、运河,运往全国各地。

川芎镇的川伯之子(时人唤“芎生”),此时已接过父亲的药锄,他在芎田边立了块“道地碑”,刻着《四川通志》中川芎的特征:“形圆重实,脂润多油,断面油点密如星”,供药商验货参考。有个江南药商不信,带着《四川通志》的图谱比对,见实物与记载分毫不差,叹道:“通志所言不虚,蜀芎之‘冠’,冠在形、气、效,三者合一,天下难寻。”

蜀地的医者更是将川芎的应用推向极致。成都“存仁堂”的李大夫,用川芎配何首乌,治好了布政使的“肝肾不足兼瘀血头痛”——川芎行气活血,何首乌补肝肾,一攻一补,恰如“蜀道之险与平原之沃”,相得益彰。他在医案中写道:“蜀地三药,芎为帅,何为首乌为佐,升麻为使,帅通经络,佐补精血,使透邪毒,共成蜀药之威。”

此时的川芎,已深入蜀地百姓的生活。产妇喝“川芎当归鸡汤”补气血,脚夫饮“川芎独活酒”祛风湿,甚至孩童出痘,也用川芎配升麻煎水擦身,助痘透发。灌县有句民谣:“川芎香,何首乌壮,升麻能把毒气放,蜀地三药保健康。”这民谣随着蜀道的商旅,传遍了秦陇、滇黔。

第六回

技艺精研分品级

贡芎尤显蜀地功

乾隆初年,灌县川芎的种植技艺已臻化境,芎生在“稻芎轮作”的基础上,总结出“三选三酿”的分级法:

-

选地:仅都江堰宝瓶口附近的“头道堰”田,土中含金沙细粒,种出的川芎称“金沙芎”,为上品;

-

选种:从“金沙芎”中挑出根茎圆如雀卵、油点五十以上者作苓种,称“母芎”,次年产的川芎称“子芎”,为中品;

-

选时:霜降后第三日采收,此时的川芎“气足而不泄”,称“霜芎”,下品则为非时采收者。

炮制亦分“贡级”与“民用”:贡芎用泸州老窖酒蒸三日,晒干后再用蜂蜜拌炒,辛香中带甘润,专供宫廷;民用芎则用普通米酒炒制,保留辛烈之气,适合民间驱寒。

这年,朝廷派采办官赴蜀,要选“御用药芎”。芎生带着采办官查看“金沙芎”田,采办官见川芎个个圆实如珠,断面油点映出虹光,煮水后汤色黄亮如琥珀,赞道:“此芎有‘皇家气象’——圆如冠冕,润如凝脂,香如兰麝。”遂定“金沙芎”为贡品,每年定额三百斤,由灌县县衙专人押送进京。

采办官回京后,将蜀芎与其他产地川芎呈给太医院,太医院院判对比后奏请乾隆:“蜀地灌县川芎,形、气、效均胜他地,《四川通志》列其为蜀产之首,实至名归。”乾隆遂下旨:“蜀芎为御用药材,灌县每年加贡二百斤。”

第七回

南北药商竞效仿

水土难移显道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