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列举一些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第1页)

列举一些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第1页)

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贯穿了从先秦到宋明的思想脉络,以下从核心经典及代表性文献中梳理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并结合其哲学内涵与历史背景进行解析:

一、先秦经典:天人关系的哲学奠基

1。

《周易》:三才之道与阴阳和合

-

原文: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文言》)

-

解析:

《周易》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认为三者通过“阴阳”“刚柔”“仁义”的互动形成统一整体。人需效法天地的德行(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自身行为与自然节律、道德法则相合,体现了“天人同构”的早期智慧。伏羲氏“观象于天”创造八卦的传说(《系辞下传》),更将“天人合一”追溯至文明起源,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效法。

2。

《论语》:天命与人事的辩证统一

-

原文:

“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

解析:

孔子将“天”视为道德秩序的源头(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反对对天的神秘化解读。他通过“知天命”强调人对道德使命的自觉,又以“天何言哉”揭示自然运行的规律性,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如“钓而不纲”体现可持续发展观)。这种“敬畏天命”与“尽人事”的平衡,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实践基调。

3。

《孟子》:尽心知性以知天

-

原文: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

-

解析:

孟子将“天”内化为人性的本质,认为人通过扩充本心的善端(“恻隐之心”等)即可知性,进而知天。“诚”是天人相通的枢纽——天的本质是“诚”(真实无妄),人通过“思诚”(践行道德)实现与天的合一。这一论述将“天人合一”从外在效法转向内在心性的自觉,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源头。

4。

《中庸》:诚通天人,与天地参

-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首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

解析: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