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须者,猪苓配茯苓,利水而不伤脾;相使者,灵芝引猪苓入经络,猪苓助灵芝散瘀。。。。。。"先生的声音越来越低,凿子落下的速度也慢了,"相畏者,猪苓畏肉桂,恐其温燥伤阴;相杀者,茯苓杀猪苓之寒,使其利水而不峻。。。。。。"
整整三天三夜,秘方才刻完。石壁上的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却像活的,在油灯下闪着光。先生放下凿子,瘫坐在地上,指着最后几句模糊的字迹:"这里。。。。。。是炼丹的火候。。。。。。我老了,手不稳了。。。。。。"
青年这才发现,最后几句的笔画确实乱了,"文火"写成了"文火","武火"的"武"缺了最后一笔,像是被什么东西打断了。
"仙长。。。。。。"
先生摆摆手,让他扶自己起来。他走到猪苓坡,采了最后一次苓。这次采的猪苓,比往常的都小,却格外圆,外皮的瘤状突起排列得极有规律,像是人工刻的。先生把猪苓捧在手里,对着光看,突然笑了:"原来如此。。。。。。原来你才是最后的答案。。。。。。"
青年凑过去看——猪苓的形状,竟与紫铜炉的纹路一模一样!瘤状突起是炉沿的回纹,凹陷处是炉底的八卦,连大小都不差分毫,仿佛这猪苓就是丹炉缩成的。
"丹炉的纹路,是模仿猪苓长的啊。"先生喃喃自语,"道教讲道法自然,原来炼丹的秘诀,早藏在草木里了。。。。。。"
他把这颗猪苓放在石壁前的凹槽里,猪苓一落,石壁上模糊的字迹突然亮了亮,"文火"的"火"字添了点红,"武火"的"武"字补了笔锋,像是被猪苓的气脉补上了。
"青年,记住,"先生的声音带着释然,"五气丹的真意,不在秘方,在天人合一——猪苓顺水性,茯苓顺土性,灵芝顺火性,人顺药性,药顺天性,方能成丹。"
话音刚落,栖云涧的云气突然涌起,像潮水,把太初观裹得严严实实。青年只觉得眼前一暗,再亮时,先生已经不见了,只有石桌上的青铜凿还在,道袍搭在凿上,带着淡淡的药香。
石壁前的猪苓,依旧躺在凹槽里,外皮的纹路在云气中流转,与丹炉的影子重叠,分不清哪是苓,哪是炉。
五、观空人去
云气传薪
先生走后的第一个冬天,栖云涧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雪没到观门,把青石板上的药渣都埋了,却独独没埋石壁前的凹槽——那里的雪一落下就化了,像是有团看不见的火在烤。青年按先生的吩咐,守着太初观,每日打扫丹房,晒制药材,只是再也没人能炼出五气丹。
有回他按秘方炼丹,猪苓、茯苓、灵芝一样不缺,火候也照着石壁上的字来,可炉里的药汤始终凝不成丹,只浮着层散不去的黑雾。青年急得直跺脚,无意中碰掉了石壁前的猪苓,黑雾突然散了,露出清澈的汤面——原来这颗猪苓,是炼丹的"镇炉石"。
他把猪苓放回凹槽,汤面立刻浮起微光。虽然没炼成丹,药汤的效力却比往常强,村里得了水肿的孩童喝了,当天就消了肿。青年这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只是秘方,还有这颗"活丹"。
来求药的人,青年都一一应了,像先生那样分文不取,只教他们认猪苓、种茯苓。有个懂医的老秀才,见了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惊叹道:"《神农本草经》说猪苓利水道,却没说它有合丹气之能。这是自然的启示啊!"
老秀才想把猪苓画下来,收入医书,青年却摇了摇头:"它得留在这儿,守着石壁,守着太初观。"
日子一天天过,青年的头发也添了霜,成了新的"云先生"。他收了个徒弟,是当年那个痨病患者的孙子,教他辨认"炉纹猪苓"——只有栖云涧的猪苓,才会长出这样的纹路,别处的要么瘤状突起杂乱,要么形状歪斜。
"师父,先生真的成仙了吗?"徒弟问。
青年望着云气缭绕的崖壁,指着一株刚冒头的猪苓苗:"你看这苗,芽尖带紫,是先生的气脉。他没走,化成了云,化成了苓,化成了这栖云涧的风。"
有年春天,山外来了个道士,自称是终南山楼观台的,想借太初观的秘方一观。青年引他到石壁前,道士看了半晌,指着"炉纹猪苓"说:"这才是丹经的总纲啊!道家讲内丹外丹,外丹炼药,内丹炼身,猪苓的纹路,不就是人体经络的缩影吗?"
青年茅塞顿开。先生说的"天人合一",不仅是药与天合,更是药与人合——猪苓的纹路对应丹炉,丹炉的纹路对应经络,经络的流转对应五运六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道士临走前,在观门补了块新匾,上书"云苓丹社",说要让太初观的药术传出去。青年没拦着,只是在匾旁挂了串猪苓,瘤状突起的纹路在风中轻响,像是先生在说:传吧,只要根还在,道就不会灭。
太初观的云气,依旧每日从拔仙台流下来,裹着猪苓的香,裹着丹房的暖,裹着石壁上的字。青年知道,先生留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石壁上的秘方还有未解的谜,炉纹猪苓的药性尚未全显,而山外的世界,正等着这云气里的药香,去治愈更多的疾苦。
上卷终时,青年站在崖上,望着山外的炊烟。那里的人或许不知道太初观,不知道云先生,却可能正喝着猪苓汤,披着茯苓膏,感受着那份来自栖云涧的暖意。而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在石壁前的凹槽里静静躺着,外皮的纹路随着云气流转,像是在写一封给后世的信,信里藏着道家的玄机,藏着草木的灵性,也藏着那句永远说不完的"道法自然"。
上卷终
栖云涧的云,还在流。太初观的门,还开着。石壁上的秘方,被云气舔得愈发温润,那些曾经模糊的字迹,在月圆之夜会透出微光,像是先生的手,在轻轻描摹。
青年渐渐明白,先生的"炼丹",从来不是为了长生——他炼的是"济世丹",传的是"仁心术",留的是"自然道"。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是钥匙,也是镜子,照见了药材与天地的默契,也照见了医者与苍生的缘分。
下卷的故事,将从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开始。山外的镇子流行"时疫",高烧、呕吐、便血,郎中们束手无策,青年带着炉纹猪苓下山救人,却发现秘方的最后几句藏着更大的秘密——先生当年未写完的火候,竟与瘟疫的五运六气暗合。而太初观的石壁,在某个雨夜突然渗出药汁,勾勒出一幅新的图谱,将猪苓与道家的"内丹术"连在了一起。
云气又开始躁了,崖上的野山羊望向观外,这一次,青年知道,该轮到他走出栖云涧,把先生的道,传得更远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