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简牍中记载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数学和医学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则更为丰富,包括《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多种医书。这些文献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其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情况。然而,目前整理出版的秦汉简牍和帛书中,尚未发现明确提及绞股蓝的记载
。
3。2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导引与养生
张家山汉简中的《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着,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引书》主要记载了导引术式、养生方法和疾病治疗,其中提到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项痛、踝痛、膝痛和肩痛等
。然而,《引书》中并未提及绞股蓝或其他具体药物的名称,主要强调通过导引和养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
从经筋理论分析,《引书》中的导引术式主要针对经络和筋脉的调理,如治疗项痛的导引术主要是治疗太阳经筋的项痛;治疗外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少阳经筋,治疗内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太阴经筋
。这种以导引为主的治疗方法,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重视整体调理而非单纯药物治疗的特点
。
3。3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药物记载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之一,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涉及药物247种。该书中记载了多种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反映了西汉初年的用药经验。然而,在《五十二病方》中,同样没有明确提到绞股蓝的名称或其药用价值。
《五十二病方》中的药物使用主要以复方为主,强调药物的配伍和剂量。这些药方的治疗范围广泛,包括外伤、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等。虽然绞股蓝未被明确记载,但其中一些药方可能包含与绞股蓝类似功效的药物,如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
3。4
秦汉时期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秦汉时期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无论是张家山汉简还是马王堆帛书,都未明确提及绞股蓝
;二是当时的医学体系以导引和方剂为主,尚未形成对绞股蓝的专门认识
;三是药物分类和命名体系尚未完善,可能导致绞股蓝与其他植物混淆。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秦汉时期的医学重点在于建立整体理论框架和发展导引养生方法,对具体药物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当时的药物命名和分类系统不够完善,导致许多植物未被明确识别和记录;再次,绞股蓝可能在当时主要作为野菜而非药物使用,因此未被纳入医药文献中。
四、唐宋本草发展阶段的绞股蓝:混淆与初步认识
4。1
唐代《新修本草》中的植物记载
唐代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成书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该书分为药解、图经、本草3部分,共54卷,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新修本草》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唐代及以前药物知识的重要资料
。
然而,在《新修本草》中,并未明确记载绞股蓝,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乌蔹莓"的植物
。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混b。)
gagnep。)为葡萄科植物,与绞股蓝形态相似,常被混淆
。《新修本草》对乌蔹莓的描述为:"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四月、五月采,阴干。"
这一描述与绞股蓝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指的是另一种植物
。
4。2
宋代《证类本草》中的混淆与辨别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