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五日深夜,天空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皇甫嵩亲自率领三万精锐,悄悄渡过广宗城外的壕沟,拆除鹿角,逼近城墙。
为了不被黄巾军发现,朝廷军士兵都口含木棍,马蹄裹上布帛,行动极为隐蔽。
当朝廷军抵达城墙下时,守城的黄巾军士兵因连日疲惫,大多趴在城墙上打盹,只有少数人在巡逻。
皇甫嵩一声令下,朝廷军士兵迅速架起云梯,爬上城墙,杀死了巡逻的黄巾军士兵,打开了城门。
城门被破的消息很快传到张梁的住处,他当时正在研究地图,试图寻找突围的路线。
听闻变故,张梁来不及穿戴铠甲,便提刀冲出房门,大声呼喊:“弟兄们,随我杀贼!”
此时的广宗城内,早已乱作一团,许多信徒在睡梦中被惊醒,来不及拿起兵器,便被朝廷军斩杀。
张梁率领身边的数百名亲卫,直奔城门方向,试图重新夺回城门。
在城门处,张梁与朝廷军将领展开激战,他手持长刀,左劈右砍,先后斩杀数十名朝廷军士兵,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
麾下的黄巾军信徒见状,也纷纷鼓起勇气,与朝廷军展开巷战——一时间,广宗城内“刀光剑影,喊声震天,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街道上到处都是倒下的士兵与百姓,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硝烟的味道。
然而,黄巾军终究是由流民组成的武装,缺乏正规军的纪律与装备,在皇甫嵩的精锐部队面前,抵抗逐渐瓦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朝廷军涌入城内,黄巾军的人数越来越少,张梁身边的亲卫也只剩下数十人。
此时,皇甫嵩亲自率军赶到城门处,看到张梁仍在抵抗,便下令士兵围攻。
张梁虽勇猛,却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力气也逐渐耗尽。
最终,一名朝廷军士兵从背后偷袭,用长矛刺穿了张梁的胸膛。
张梁回头怒视那名士兵,想要举起长刀反击,却因失血过多,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位“人公将军”,最终以战死沙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张梁战死之后,广宗城内的黄巾军失去了领袖,抵抗彻底崩溃。
皇甫嵩下令“屠城”,不仅斩杀了所有抵抗的黄巾军士兵,还杀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
史载此次战役,朝廷军“斩首三万余级,溺死(于壕沟)五万余人”,随后皇甫嵩为了震慑其余黄巾军,又下令“焚贼尸数万车”,将黄巾军士兵的尸体堆积在一起焚烧,火焰连日不灭。
更令人唏嘘的是,皇甫嵩还派人挖开了张角的坟墓,将其遗体从棺材中拖出,“剖棺戮尸,传首京师”——东汉朝廷用这种极端残忍的方式,发泄着对黄巾军的仇恨,却也暴露了其统治的残暴与腐朽。
广宗之战的结束,标志着河北黄巾军的覆灭,也成为黄巾起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虽然仍有零星的黄巾军在各地反抗,但都缺乏统一的领导,最终被朝廷军与地方军阀逐一镇压。
公元185年,黄巾起义彻底失败,但这场持续近两年的起义,早已撼动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为了镇压黄巾军,朝廷不得不将兵权下放给地方州牧与太守,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袁绍占据冀州,曹操占据兖州,刘备在徐州辗转,孙坚在江东发展……
这些军阀后来相互攻伐,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张梁与兄长们领导的黄巾起义张梁的一生,虽仅短短数十年(史未载其生卒年,根据其活动轨迹推测,去世时不足四十岁),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太平道的“外勤总长”到起义军的“人公将军”,他的角色始终与“反抗”二字紧密相连——他反抗的,是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是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是底层百姓毫无希望的生存困境。
在那个“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时代,张梁用自己的行动,为无数流民点燃了反抗的火种,也让东汉朝廷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忽视民众的诉求,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从历史功绩来看,张梁与兄长们领导的黄巾起义,虽最终失败,却达成了“撼动汉祚”的核心目标。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