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中国古代名人传记有哪些 > 第240章 赵嫣(第5页)

第240章 赵嫣(第5页)

半个月后,叛军因饥饿溃散,田银被部下绑送官军,叛乱竟未费一兵一卒便平定。

曹操接到捷报时,正在铜雀台宴请群僚,听闻赵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举杯对郭嘉笑道:"此女有汉初平阳公主之风,可惜生为女子。"

郭嘉却摇头:"正因是女子,才更懂怀柔之术。丞相若能善用,北疆可安。"

消息传回常山,赵嫣正在学堂里教孩童们识字。

一个扎着总角的男孩举着竹简问:"赵都尉,仁字为何要这样写?"

她放下手中的笔,指着窗外正在耕作的农夫:"你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为求得温饱。

所谓仁,便是让百姓能安稳度日,不必担惊受怕。"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赵嫣却想起建安五年那个雪夜,自己带着族人躲在地道里,听着外面的厮杀声发抖的情景。

那时她以为,乱世中唯有刀剑能保护自己,如今才明白,真正的铠甲,是百姓心中的安宁。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召赵嫣入朝议事。

临行前,她将常山的政务托付给严纲,又将那柄"青萍"剑传给族中最聪慧的少年:"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杀戮的。若有外敌来犯,便用它扞卫家园;若百姓有难,便用它斩断疾苦。"

抵达许都时,恰逢曹丕主持的"文会"。席间,众文士吟诗作赋,称颂曹操的功德,见赵嫣一个女子在座,有人故意刁难:"听闻赵都尉善用兵,不知能否以兵为题,作一首诗?"

赵嫣拿起酒盏,望着窗外的护城河,缓缓道:"铁甲生寒雪,旌旗映日红。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

诗句虽不华丽,却道出了她多年的治政心得。

曹丕击节赞叹:"此句胜过千言万语。孤当奏请父王,为赵都尉加官进爵。"

赵嫣却起身辞谢:"民女所求,不过常山百姓安居乐业。若朝廷能减免北疆赋税,便是对民女最大的赏赐。"

曹操听闻此事,对这个不慕名利的女子愈发敬重,不仅下令减免常山三年赋税,还将她的《治边策》刊印成书,分发各郡县效仿。

书中"以农为本,以教为辅,以兵为备"的十二字方针,后来成了曹魏治理边疆的准则。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汉称帝。

消息传到常山,赵嫣正在修缮父亲的坟墓。

她望着墓碑上"汉议曹从事赵公之墓"的字样,忽然明白,朝代更迭如四季轮转,唯有百姓的生计,才是永恒的根基。

这年冬天,赵嫣辞去官职,将都尉之位传给严纲的儿子。

有人劝她:"如今新帝登基,正是博取功名之时,为何要急流勇退?"

她只是笑了笑,指着窗外正在织锦的农妇:"你看她们织锦,经纬交错方能成纹。我这根经线,也该让位于新的纬线了。"

退位后的赵嫣,在真定城外开了一家学堂,教附近的孩童读书识字,偶尔也会给他们讲当年的战事,但更多时候,是讲如何耕种、如何织布、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

有老部下来看她,见她布衣素食,不禁感叹:"当年那个跃马扬鞭的赵都尉,竟成了乡野先生。"

赵嫣却指着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你听,这声音比当年的战鼓更响亮。"

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感念赵嫣治理北疆的功绩,追封她为"常山郡夫人",赐谥号"惠"。

诏书送到常山时,赵嫣已卧病在床,她让学生念给自己听,听到"兴农桑,办教育,安边境,惠民生"十二字评语时,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她的葬礼上,常山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有人带着织好的锦缎,还有人牵着自家的孩童——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创办的学堂里识的字。

送葬的队伍从真定城一直排到赵昂的墓前,哭声里没有悲戚,只有深深的感念。

多年后,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赵嫣立传,赞其"以女子之身,守一郡之地,保万民平安,虽古之良吏,未能过也"。

而在常山的地方志里,人们更愿意称她为"赵先生",说她用一生的光阴,在乱世的经纬里,织出了一片属于百姓的晴空。

真定城外的学堂至今仍在,堂前的老槐树下,刻着赵嫣当年写下的那句诗:"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那个女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岁月里久久回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