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见时机成熟,下令发动总攻,一举攻破了寿春城,诸葛诞战死,叛乱被平定。
司马昭凯旋归来时,洛阳城内百姓夹道欢迎。
他回到相府,第一时间找到元姬,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此次平叛成功,全靠你的妙计。若不是你提醒我抓住诸葛诞和东吴援军的弱点,我恐怕还在寿春城外僵持不下。”
元姬笑着说:“这都是二郎你指挥有方,我只是提了些微不足道的建议罢了。”
随着司马昭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劝他“代魏称帝”,但司马昭始终没有答应。
元姬看出了他的顾虑,便在一次饭后,轻声问他:
“二郎,你是不是在担心,若代魏称帝,会留下‘篡权’的骂名?”
司马昭点点头,叹道:“父亲和兄长一生辅佐曹魏,我若取而代之,恐怕会被后人指责。况且,现在还有不少人忠于曹氏,若强行称帝,恐会引发新的叛乱。”
元姬道:“二郎的顾虑不无道理。但如今曹魏的气数已尽,陛下(曹髦)年幼,无法掌控朝政,百姓们更希望有一位能安定天下的君主。你若能先稳定局势,发展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到民心所向之时,再顺天应人,登基称帝,便不会留下骂名。相反,若你一直犹豫不决,反而会让朝中人心浮动,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她顿了顿,又道:“还有,你可以先让大臣们奏请陛下,封你为晋王,加九锡(古代帝王对大臣的最高赏赐,象征着特殊的荣誉和权力),这样既可以彰显你的地位,也可以试探朝中大臣的态度。若大多数大臣都支持,说明民心已向你倾斜;若有大臣反对,你也可以及时应对,消除隐患。”
司马昭觉得元姬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她的建议。
不久后,在司马昭的暗示下,朝中大臣纷纷奏请曹髦,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
曹髦虽不情愿,却也无力反抗,只能下诏同意。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建立晋国,设置百官,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此时的元姬,已经成为了“王后”,她不仅要打理晋王府的事务,还要参与制定晋国的礼仪制度。
她借鉴古代的礼仪,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既庄重又实用的礼仪制度,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
然而,就在司马昭准备登基称帝之时,却突然病重。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元姬的手,眼中满是不舍:“惠君,我这辈子,能娶到你,是我最大的福气。可惜,我没能完成最后的大业,今后,就拜托你和炎儿(司马昭长子司马炎)了。”
元姬强忍悲痛,含泪点头:“二郎放心,我定会辅佐炎儿,完成你的遗愿,让天下安定,让百姓安居乐业。”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的爵位。
此时的元姬,已经是“王太后”,她以太后的身份,全力辅佐司马炎。
她时常教导司马炎:“你父亲一生勤勉,为的就是安定天下。你要记住,做君主的,最重要的是体恤百姓,任用贤才,不要学曹爽那样飞扬跋扈,也不要学曹操那样多疑猜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让晋国长治久安。”
在元姬的辅佐下,司马炎迅速稳定了局势,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
咸熙二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登基称帝,建立晋朝,史称“晋武帝”。
司马炎登基后,尊元姬为“皇太后”,还追尊司马昭为“文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成为皇太后的元姬,并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更加低调。
她从不干预朝政,只在司马炎遇到难题时,才会以母亲的身份,给他提出一些建议。
她还时常告诫宫中的妃嫔和大臣的家眷,要节俭度日,不要铺张浪费。
在她的影响下,晋初的宫廷风气十分简朴,朝中大臣也纷纷效仿,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元姬病重。
司马炎得知后,亲自守在她的床边,日夜照料,流泪道:“母后,您一定要好起来,儿子还需要您的教导。”元姬轻轻抚摸着司马炎的头,轻声道:“炎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今后,你要继续任用贤才,体恤百姓,守住晋国的江山。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晋国才能长久。”
不久后,元姬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司马炎悲痛万分,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谥她为“文明皇后”,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