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令将主张投降的将领斩首示众,暂时稳住了军心,但雒城的陷落已只是时间问题。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备军对雒城发起总攻。
诸葛亮设计用云梯从北门强攻,吸引守军注意力,同时派张飞率精锐从东门的薄弱处突破。
张任虽奋力抵抗,但兵力不足,防线最终被撕开一道缺口。
刘备军蜂拥而入,雒城失守。
张任率残部与敌军展开巷战,他手持长枪,奋勇杀敌,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他自己也多处受伤,浑身是血。
但他仍不肯投降,继续与敌军拼杀,直到力竭被擒。
当士兵将他押到刘备面前时,这位满身伤痕的将领依然昂首挺立,眼中毫无惧色。
刘备素来爱惜人才,见张任勇武忠诚,便想招降他。
他亲自为张任松绑,好言劝道:“卿乃当世名将,奈何追随刘璋这样的庸主?若肯归降,我必委以重任。”
张任却冷冷地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生为益州人,死为益州鬼,岂能降贼!”
刘备并不甘心,又许以高官厚禄:“若肯降,当表卿为广汉太守,总领蜀地军政。”
张任厉声回绝:“我受刘璋厚恩,岂能背主求荣?今日被擒,唯有一死,休想让我屈膝!”
他的言辞激烈,态度坚决,让刘备身边的将领都怒不可遏,纷纷请求将他斩首。
刘备见张任心意已决,知道再劝无益,心中虽有不舍,但也敬佩他的气节。
最终,他叹息道:“卿既不降,我也不强求。念你忠勇,允你全尸。”
张任听后,面向成都方向叩首三拜,说道:“臣不能保全益州,愧对主公!”
随后从容就义。
张任的死,让刘备军中不少将领感慨不已。
诸葛亮曾评价:“张任之忠,胜于吕布之勇。”
刘备也为未能招降他而惋惜,下令将其厚葬于雒城金雁桥侧。
如今,四川广汉仍有张任墓,墓碑上刻着“汉将军张任之墓”,墓前的石马石羊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守护着这位孤臣的忠魂。
张任的一生,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笔墨。
但他以“宁死不降”的气节,成为了三国时期“忠义”的象征。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的事迹,让这位巴蜀孤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从历史的角度看,张任的忠诚或许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他所效忠的刘璋,并非明主;他所坚守的益州,最终还是归属了更有作为的刘备。
但在那个“良禽择木而栖”的乱世,张任的选择恰恰彰显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坚守。
他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士节”,这种精神超越了成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典范。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张任的形象不断被重塑。
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将他描绘成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明代的《三国演义》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忠贞不屈。
清代的一些地方戏曲中,更是将他塑造成了守护巴蜀的英雄,深受百姓喜爱。
如今,当我们回望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张任的身影或许不够高大,却足够清晰。
他就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短暂划过,却以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忠义”二字的永恒价值。
这位巴蜀大地上的孤臣,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写下了最悲壮的一笔。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乱世中,坚守信念或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这种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不朽的传奇。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