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番话明里是调侃,实则暗讽曹操父子不顾伦理纲常,将他人之妻据为己有。
曹操何等精明,自然明白其中深意,心中颇为不满,但碍于孔融的声望,只得隐忍不发。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意在平定北方边疆,消除后患。
这本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举措,孔融却上书嘲讽: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他将曹操北征比作古代边疆部落的小摩擦,言语中充满不屑,无疑是在动摇军心。
曹操见奏后,怒不可遏,对身边人说:
“孔文举恃才傲物,竟敢如此无礼!”
但他仍未立刻发作,只是将这份不满记在心中。
更让曹操无法容忍的是,孔融多次在政治上与他针锋相对。
曹操为解决军粮短缺问题,颁布禁酒令,称“酒可亡国,昔夏桀、商纣皆因酒而亡”,试图通过禁酒节省粮食。
孔融却接连写下《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列举历代帝王饮酒成就功业的例子,如“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主张“酒何负于政哉”,言辞犀利,直指曹操借禁酒之名行专权之实。
他在文中写道:
“若因酒而罪,那么桀纣因女色亡国,何不禁婚姻?”
这番话让曹操颜面尽失,却又无从反驳。
孔融还曾建议“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试图削弱曹操的封邑势力,维护汉室中央集权。
当时曹操已被封为魏公,势力日益膨胀,孔融的这一建议无疑是直接挑战他的权威。
曹操召集谋士商议,郭嘉说:
“孔融虽有才,却不识时务,若不加以遏制,恐动摇人心。”
曹操深以为然,开始暗中收集孔融的言行,寻找除掉他的机会。
孔融的种种言行,在曹操眼中已成为阻碍其霸业的绊脚石。
但孔融是士林领袖,
“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他的府邸每日都有士人拜访,探讨时政、交流学问,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曹操碍于其声望,一直隐忍未发,暗中却在等待时机。
当时的尚书令荀彧曾劝孔融:
“曹公权重,先生若与之相争,恐难自保,何不稍作退让?”
孔融答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身为汉臣,岂能屈从权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孔融。
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权势稳固,而孔融仍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批评曹操的政策,甚至公开反对曹操进位魏公。
曹操认为,若不除去孔融,必成后患。
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罪名有三:
一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称孔融与祢衡等人结党,非议朝政,曾说“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指“刘”,暗指汉朝将亡,孔融欲取而代之);
二是“谤讪朝廷”,说孔融曾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借此攻击孔融违背孝道;
三是“大逆不道”,指责孔融对孙权使者出言不逊,称“江东鼠辈,不足与谋”,有损朝廷威严。
这些罪名中,“不孝”一条尤为致命。
在以儒家伦理为根基的东汉社会,孝道是立身之本,更是治国之基,孔融被冠以“不孝”之名,瞬间从士林楷模沦为众矢之的。
路粹的奏疏公布后,朝野震动,许多曾敬仰孔融的人也因“不孝”罪名而对他产生质疑。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