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中国古代名人传记有哪些书 > 第259章 董卓(第1页)

第259章 董卓(第1页)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风云中,董卓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他以边将之身入主洛阳,以雷霆手段颠覆朝纲,最终却在天下共讨中身死族灭,成为后世史书里“凶暴”“篡逆”的代名词。

他的一生,如同一颗骤然闯入中原的陨石,短暂却剧烈地改变了汉末历史的轨迹,其崛起的偶然与必然,覆灭的咎由自取与时代推手,共同构成了一幅乱世权奸的典型图景。

董卓的出身,自带一股与中原士大夫截然不同的彪悍气息。

他生于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此地毗邻羌胡,是汉帝国的西北边陲,常年战乱不休。

这种“汉羌杂居、兵戈不息”的环境,不仅塑造了当地民众尚武好斗的民风,更在董卓的血脉中注入了野性与坚韧。

史载他“膂力过人,双带两弓,左右驰射”——所谓“两鞬”,即左右各悬一弓,能在飞驰的马背上同时操控双弓、左右开弓,这份武艺在当时堪称一绝。

更重要的是,他自幼穿梭于羌胡部落之间,熟悉各族的语言、习俗与战法,对边地的复杂局势有着远超中原士人的洞察力。

青年时期的董卓,常以“豪侠”自居,游走于羌胡诸部之间,与各族首领结下看似牢不可破的交情。

《后汉书》记载过一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次,几位羌人首领来访,董卓家中并无太多存粮,竟直接杀了家中唯一的耕牛设宴款待。

在农耕社会,耕牛是家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杀牛待客无疑是“倾家荡产”的慷慨。

羌人首领们深受震动,“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牲畜回赠董卓。

这则故事不仅展现了董卓的“豪横”,更揭示了他深谙边地生存法则:以“舍”换“得”,用极端的付出换取部落首领的敬畏与支持。

这种在边地养成的江湖气与威慑力,为他日后聚拢部众埋下了伏笔。

东汉中后期,西北羌乱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

自汉和帝以来,羌人起义此起彼伏,朝廷耗费巨亿军费却屡平屡叛,史称“羌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熟悉边情的董卓得以崭露头角。

他从地方小吏起步,凭借战功逐步升迁:早年在陇西郡担任“羽林郎”,负责护卫地方治安;后因熟悉羌人习性,被征召为“从事”,跟随中郎将张奂平定羌乱。

延熹九年(166年),董卓随张奂出征,在美阳(今陕西武功)与羌人主力展开激战。

当时羌人部落联盟兵力强盛,汉军初战不利,士气低落。

董卓却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绕至羌人后方,趁夜发动突袭,“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

此战后,董卓因功拜郎中,获赏缣九千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但他并未独吞,而是将赏赐全部分给士兵,“军士皆大喜悦”。

这种“财散人聚”的手段,看似简单,却精准击中了边地士兵的痛点:他们远离家乡、生死难料,最看重的便是将领的“义气”与“实惠”。

董卓的慷慨,让部下对其死心塌地,形成了一支只知有董卓、不知有朝廷的私人武装。

历经数十年征战,董卓在西北军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他历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足迹遍布西北边疆。

在担任并州刺史期间,他收编了大量羌胡部落的勇士,又吸纳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一批悍将——这些人或出身边地豪强,或曾是亡命之徒,都因董卓的“容人之量”与“重赏之诺”而誓死追随。

到灵帝末年,董卓麾下已汇聚了一支由羌胡兵、汉人边民、降将残部组成的混合部队,其战斗力远非中原久疏战阵的禁军可比:羌胡兵擅长骑射与近战搏杀,汉人边民熟悉山地作战,降将们则带来了正规军的战术素养,三者结合,堪称当时帝国最精锐的野战部队。

此时的董卓,已不仅是一名将领,更是西北军阀的代表。灵帝曾试图削弱其兵权,先征他为“少府”(负责宫廷后勤的文职),意图将其调离军队。

董卓却上书推辞,理由极具煽动性:“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

——他将士兵的不满归咎于朝廷,暗示自己是“被迫”留在军中安抚部众,朝廷竟无可奈何。

不久后,灵帝又改任他为并州牧,令其将兵权交予皇甫嵩,董卓再次抗命,只带五千亲兵前往并州,其余部队仍牢牢掌控在手中。

这两次抗命,已显露出董卓对中央权威的轻视,也预示着他终将走向与朝廷对抗的道路。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