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中国古代名人传记有哪些书 > 第256章 高顺(第4页)

第256章 高顺(第4页)

侯成等人趁吕布熟睡时将其捆绑,随后打开城门,迎接曹操大军入城。

下邳城就此陷落,吕布集团宣告覆灭。

高顺与陈宫等人一同被俘,押至曹操面前。

面对生死抉择,这位一生忠勇的将领展现出了最后的气节。

史载,曹操审问高顺时,他“默然不语”。

没有求饶,没有辩解,更没有像吕布那样摇尾乞怜,只是以沉默表达自己不愿背弃旧主的决心。

曹操素来爱惜人才,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也知道陷阵营的威名,如果能将高顺收归麾下,必将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曹操或许曾试图劝降高顺,希望他能像张辽一样归顺自己。

然而,高顺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一生追随吕布,即便吕布对他猜忌、剥夺他的兵权,他也从未改变忠诚之心。

在他看来,忠臣不事二主,既然吕布已败,自己也无颜苟活于世。

这种忠义观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迂腐,但在当时却是士人普遍坚守的道德准则。

曹操见高顺毫无归顺之意,深知这位将领的忠诚无法动摇。

如果强行留下高顺,不仅难以保证他会真心效力,反而可能给自己留下隐患。

在乱世中,忠诚是可贵的品质,但对于敌对势力的忠臣,往往只能痛下杀手。

最终,曹操下令将高顺与陈宫一同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临刑前,高顺神色自若,从容赴死。

他没有对自己的命运表示遗憾,也没有对曹操表示怨恨,只是平静地接受了结局。

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忠义”二字的坚守,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在被俘后不断求饶,希望能投靠曹操,却因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而被曹操下令缢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高顺的死,让曹操军中许多将领都感到惋惜。

张辽等人曾与高顺共事,深知其才能与品格,或许也曾试图为他求情,但最终未能改变曹操的决定。

高顺的死,不仅是吕布集团覆灭的标志,更象征着一种乱世中坚守忠义的精神的消逝。

高顺的一生,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却璀璨。

他没有关羽“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没有赵云“浑身是胆”的传奇经历,甚至连完整的生平记载都寥寥无几,但他的名字与“陷阵营”的故事却在史书中流传千年。

他的形象或许不够丰满,但他的品格与才能却足以让他在三国名将中占据一席之地。

后世对高顺的评价多集中于两点:一是其军事才能,他打造的陷阵营成为三国精锐部队的代名词,后世兵家对其“精练齐整、每战必克”的治军理念推崇备至。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精锐部队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如秦朝的锐士、汉朝的羽林军、唐朝的玄甲军等,陷阵营虽规模较小,却以其卓越的战绩与独特的治军模式,成为其中的典范。

高顺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注重训练而非空谈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其忠义品格,在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主公麾下,他始终坚守臣节,即便被猜忌、被剥夺兵权,也从未背叛,最终以死明志,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美德,高顺的事迹虽然不如关羽那样广为人知,却同样体现了这种美德的核心内涵。

他的忠义不是盲目追随,而是在看清主公缺陷后的坚守,这种忠义更显可贵。

唐代史学家虞世南曾评价高顺:“顺托身失所,迷逺不复,遂陷极刑,可谓不幸。然观其行也,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亦一时之良将也。”

这段评价既指出了高顺遇人不淑的不幸,也肯定了他的品格与才能,可谓客观公正。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在文章中提及陷阵营,称其“七百锐士破万军,古之未有”,对陷阵营的战斗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