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中国古代名人传记有哪些书 > 第141章 荀彧(第2页)

第141章 荀彧(第2页)

部将主张紧闭城门,荀彧却换上朝服,单人匹马出城赴会。

郭贡帐中,刀斧手环伺,荀彧却从容展开《孙子兵法》:"昔楚庄王围宋,申舟死而楚军退;今我鄄城虽小,却有与城俱亡之志。将军若攻,吾等必以死相拼,将军纵能破城,亦将损兵折将;若退,吾愿以粮草相赠,结为盟友。"

郭贡盯着他腰间的青铜剑,忽然问:"此剑莫非荀氏祖传?"

荀彧解剑置案:"正是祖父神君遗物。昔祖父以剑立名节,今日吾以剑明心志——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次日,郭贡大军悄然退去,留下满地未燃的火把。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流亡至安邑,袁绍集团对是否迎天子争论不休,荀彧却在曹操军帐中铺开舆图:"明公试想,当年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归心;今日若能奉迎天子,便是握住了天下大义的剑柄。"

曹操犹豫:"若天子年少,权臣当如何自处?"

荀彧叩首道:"昔伊尹放太甲于桐宫,霍光废昌邑王,皆因社稷为重。明公但为汉之周勃,何虑后世议论?"

迁都许昌的仪式上,荀彧扶着汉献帝的车辇,听着百姓山呼"万岁",忽然想起叔父荀爽临终遗训:"士大夫者,非为一姓之臣,乃为天下之臣。"

此刻的他,既是汉室的尚书令,也是曹操的谋主,这种双重身份,将在未来十七年里成为他命运的双刃剑。

他精心设计的"奉天子"战略,表面是"匡扶汉室",实则是为士族争取政治话语权——通过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天下名士,以尚书台为枢纽掌控选官权,构建起"汉室为表、曹氏为里、士族为骨"的政治结构。

在许昌的尚书台,荀彧构建了独特的人才生态系统。

他设立"贤良方正科",既提拔陈群、钟繇等门阀子弟,又破格任用戏志才、郭嘉等寒门士子,形成"门阀掌枢要、寒门效实务"的平衡格局。

他主持修订的《建安新仪》,规范君臣朝会、诸侯觐见之礼,使曹操集团兼具"汉臣"与"霸府"双重属性。

某次宴会上,孔融嘲讽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众人皆惊,荀彧却笑着为孔融斟酒:"文举兄素有直声,此乃朝廷之幸。"

表面是和稀泥,实则是在保护士族的"批判火种"——他深知,若连孔融这样的名士都要诛杀,曹操集团将彻底沦为军阀政权,再无"匡扶汉室"的合法性。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进入胶着状态。

曹操写信给荀彧,称"士卒疲惫,粮草将尽,欲还许都"。

荀彧的回信如惊雷震耳:"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这封信的背后,是精密的战略部署:他提前命李通在汝南袭击袁绍粮道,让袁绍分兵救援;又通过细作,将沮授"护粮须用重兵"的建议泄露给郭图,导致袁绍仅派淳于琼五千人守乌巢;更关键的是,他说服曹操留下荀攸、郭嘉守大营,自己亲率精兵奇袭——这一安排,既稳住了军心,又避免了"主将轻出"的风险。

当乌巢的火光映红天际时,荀彧站在许昌观星台上,望着北方喃喃自语:"袁本初啊袁本初,你输的不是兵力,是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提议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

消息传来,荀彧在尚书台的长廊里来回踱步,袍袖扫落了案上的《周礼》。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魏公"二字意味着什么——那不是简单的爵位晋升,而是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汉室的封国,是对"奉天子以令诸侯"初心的彻底背叛。

曹操请荀彧赴宴,席间指着案头的九锡诏书问:"文若以为,孤可受此乎?"

荀彧望着杯中晃动的酒影,缓缓道:"昔曹公奉天子,天下谓公为汉之周勃;今若受魏公之封,恐将为汉之王莽矣。"

曹操的脸色瞬间阴沉:"文若可知,孤今日之位,退则必为俎上鱼肉?"

荀彧叩首道:"明公若愿做晋文公,臣当以狐偃自任;若欲做齐桓公,臣愿为管仲辅之。然桓公九合诸侯,终不敢僭越周室……"

话音未落,曹操已拂袖而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