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鲜卑老仓吏正拿着木尺丈量粮堆,见辛弃疾进来,连忙放下尺子行礼。
“大人,小的活了五十岁,从没见过这么规整的粮仓!以前北魏的官仓,粮食都被贪官们克扣了,现在可好,每一粒米都记在账上,咱们百姓也能放心了。”
辛弃疾听着,忽然想起“黄霸治颍川”时“吏民相亲如父子”的记载,此刻历史与现实重合,所谓“善治”,不过是让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傍晚时分,辛弃疾收到袁淑从大同送来的书信。
信中说,江湛已在平城开设了“互市坊”,让鲜卑牧民用皮毛换中原的丝绸、瓷器,生意格外红火;王弘则带着老农去北山开垦荒地,试种的冬麦已冒出嫩芽。
信末还附了一句:“拓跋焘派人从西域送来书信,说他已平定了一个西域小国,幼安你当时的‘放虎归山’,真是走对了这步棋。”
辛弃疾握着书信,望着中山城外的麦浪,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他想起在汉中放走拓跋焘时,对方曾问他“为何不斩草除根”,他当时说“天下百姓,不分南北,都该有安稳日子过”,如今看来,这份初心,终究没有白费。
又十日后的一个清晨,辛弃疾去雁门的劝学馆巡查。
袁翻已在此教书,这位年轻的儒生正领着鲜卑子弟读《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孩子们的声音虽稚嫩,却格外认真。
袁翻见辛弃疾进来,连忙停下讲课:“王爷,这些孩子学得很快,不少人已经能写自己的名字了!”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鲜卑小女孩跑过来,捧着一张纸递给辛弃疾:“大人,这是我写的‘大宋’二字,您看好不好?”
辛弃疾接过纸,见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忍不住笑道:“写得好!将来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为大宋做事。”
小女孩用力点头,跑回座位继续写字,阳光落在她的脸上,像开了朵温暖的小花。
临近正午,辛弃疾接到沈庆之的书信,说大同已完成户籍登记,共收录百姓三万余户,其中鲜卑百姓占了六成,都自愿编入大宋户籍。
信中还说,江湛已制定了《雁门财税章程》,按“均田制”收取赋税,比北魏时减轻了三成,百姓们都拍手叫好。
辛弃疾望着眼前的一切——麦田里劳作的流民、劝学馆里读书的孩子、互市坊里交易的牧民、城墙上巡逻的辅军,忽然想起《礼记》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句子。
他知道,这只是北方治理的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但只要有袁淑、沈庆之、江湛、王弘等等这些同僚一起努力,有飞虎军和百姓们的支持,南北一统、天下太平的日子,定不会太远。
夕阳西下时,辛弃疾带着飞虎军启程去下一个州郡。
雁门的百姓都来送行,有人捧着新烤的麦饼,有人提着刚酿的米酒,还有人拿着孩子写的“平安”二字,塞到士兵们手中。
辛弃疾勒住战马,回头望去,雁门的城墙在暮色中格外巍峨,城内的灯火渐渐亮起,像一颗颗温暖的星子。
这些灯火,就是他和同僚们守护的意义,也是大宋未来的希望。。。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