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正午,王弘带着工部的工匠抵达平城。
老宰相的朝服上沾着尘土,手里握着一卷《平城修缮图》:“幼安,某按你的图纸,让人把北魏旧宫改成了粮仓,既能存粮,又能警示后人‘骄奢亡国’。”
他指着图上的标记,“城西的冶铁坊也已动工,工匠们说,用不了半年,就能造出够北方各州用的农具。”
辛弃疾接过图纸,目光落在“劝学馆”三个字上:“王公考虑得周全。大同多有鲜卑子弟,设个劝学馆,教他们识汉字、学农桑,将来才能真正融入大宋。”
他忽然转向江湛,“对了,户部能否拨些钱,给劝学馆聘些先生?最好是经历过北伐的老儒,让他们讲讲中原的故事。”
江湛笑着点头:“这有何难?某回去就拟文,让各州郡举荐贤才。再说,袁中丞在当年北魏的侄子袁翻,不就是个饱学之士?让他来大同主持教书一事,再合适不过。”
袁淑闻言,麈尾轻敲掌心:“好啊!那小子去年还说想参军,现在正好让他来做点实事。”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官署内投下斑驳的光影。
众人围坐在案前,辛弃疾将大同的军政事务逐一交接:城防交给沈庆之,户籍交给袁淑,财税交给江湛,工坊交给王弘,辅军训练交给沈攸之,而他自己,则带着飞虎军去各州郡巡查,协助处理棘手事务。
“辛元帅,你这是把‘重担’都给我们了啊!”沈庆之拍着辛弃疾的肩甲,铁掌落在甲叶上发出闷响。
“不过你放心,某定把大同守得比盱眙还牢!”
袁淑也跟着打趣:“是啊,等你巡查回来,某定让你看见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
辛弃疾望着眼前的同僚,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
从濉口之战到汉中放拓跋焘一条生路,从筑空心敌台到屯田固边,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
如今北方初定,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来接手,这份情谊,比任何战功都珍贵。
傍晚时分,辛弃疾带着飞虎军准备启程去雁门巡查。
袁淑、沈庆之等人送他到城门口,袁淑忽然从袖中掏出一卷绢帛:“王爷,这是某拟的《大同百姓约法三章》,你带着,若遇到流民质疑,就给他们看看。”
沈庆之则递来一把短剑:“这是去年你送我的‘破胡刃’,现在还给你,祝你巡查顺利!”
辛弃疾接过绢帛和短剑,翻身上马。
夕阳下,大同的城墙巍峨耸立,城内传来孩童的读书声、工匠的打铁声、百姓的谈笑声,交织成一首温暖的歌。
他勒住战马,回头望去,袁淑正对着流民讲解户籍登记,沈庆之在城墙上检查箭楼,江湛和王弘则在清点粮仓——这些画面,比任何捷报都让他安心。
“走!”辛弃疾挥鞭指向雁门,飞虎军的马蹄声在暮色中响起,与大同的声响汇成一片。
他知道,这趟巡查,不仅是为了稳定各州郡,更是为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没有战乱、百姓安乐的时代。
而那些留在大同的同僚,正是这个时代最坚实的基石。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