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其中,是否有一颗星代表你?”林轩问。
“不,这就是我。”那声音回答。
林轩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但始终不能下定论。佛即是灯,灯即是佛,这就是佛家经卷上表述过的玄妙理论。延伸来讲,佛本来不是灯,但他以灯的形式存在,让世人看见并且相信、膜拜、传诵,将全宇宙最高等、最晦涩的智慧变成浅显易懂的模式让人理解。否则的话,夏虫不可以语冰,佛的形象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两种状态的生命群连丝毫的沟通可能都不存在了。
佛,其梵文为 buddha,音译为“佛陀”,后简称为“佛”,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好极了。”林轩情不自禁地赞叹。
“没错,好极了。”那声音也说。
一人、一灯在一瞬间有了心灵最高境界的沟通,仿佛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
林轩赞的是燃灯古佛将自身形象缩减为渺小的火头,但一切智慧皆在火头之内蕴含,又用光照的形式宣之于外,使世人感知、喜爱、依赖。这一点,与普罗米修斯偷盗圣火带给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燃灯古佛与普罗米修斯都是神界、佛界中代表“善”的形象,他们不为己、只为人,不争先、只谦让,正因为不为己、不争先,所以才永远镌刻在人类的思想之中。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林轩此刻看来,燃灯古佛、普罗米修斯、老子都是“不争、利他”的经典形象,那岂不也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百五十四章 神之将死
如果一位神佛只是高居于寺庙之中享受供奉,做泥塑木雕的佛,而不是大智慧、大眼光、大胸怀的佛,那么他的存在将是一种巨大的悲剧,因为人类并不需要那样的佛,而是需要真正给人间带来无穷福祉的真佛。
燃灯古佛甘愿将自己缩得一灯如豆,正是一种不问个人荣辱、只求苍生幸福的奉献精神,惟其如此,在佛教殿堂之上,他才永远受到人类的顶礼膜拜。
那么,燃灯古佛赞的是林轩的不卑不亢,不因面对神佛而自惭形秽,更不傲慢自大,鞠那一躬,敬的是真佛的真意,而不是虚假的俗套礼节。
林轩既然能理解燃灯古佛的处境,则自己也必定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基础。
“看吧——”那声音说。
黑暗骤然退去,就像魔术师揭开了魔箱的盖布一样,林轩眼前突然出现了崭新的光明世界。
此刻,他是悬空而立,绕身体一周全都可以俯瞰到极广阔、极渺远的范围内。
他看到无数高耸的山丘,每一山丘周遭都是洞窟,每一洞窟里都有人影晃动,无数诵经声从洞窟中传出,渐渐汇集成一道道伟岸、*的声浪。
那些山丘并不仅仅存在于崇山峻岭之间,海边、海上、沙漠、都市、戈壁滩、沼泽、密林……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那些都是修行者,有些已经修行成佛成仙,有些刚刚登堂入室,有些则早就进入了‘禅定、作茧、沉眠’的阶段,只等破茧而出,振翅成蝶了。”那声音仍在响着。
“你在哪里?”林轩看不见那盏灯去了何处。
“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那声音在打机锋,这两句话饱含禅意。
林轩怔了怔,忽然顿悟,仰面向上看,却见一尊巨大无朋的佛像顶天立地而立,遮挡了他能见到的八方视界,至高、至宽、至浑圆、至伟岸。与那大佛像相比,他像巨树下的小草一般渺小。
“那就是你吗?燃灯古佛的真实模样?”他问。
那声音带着淡淡的哀伤回答:“曾经是,以后就不是了。当一切毁灭,人、神、佛、鬼、虫全都消失,全都不复存在了。”
林轩不信,但听了这样的话,联想到地球大毁灭之后,皮将不存,毛将焉附?世上已经没有了人,神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岂能安然存在?
所以,他相信了燃灯古佛的话。
也就在他由“半信半疑”转向完全相信时,那大佛像轰然坍塌,灰飞烟灭。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