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小说网

51小说网>孙子兵法智慧全集免费观看 > 第六章 虚实篇(第6页)

第六章 虚实篇(第6页)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一切客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迈向未来的脚步若是循规蹈矩,便会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总结自己的经验说:“在作战中,指挥艺术在于懂得没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每个情况必须当一个全新的问题来研究,力求作出全新的答案。”一般地说,即使打了胜仗的经验,也不应重复使用。而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新的对策方能取胜。

孙子说:“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把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还是莫明其妙。人们都知道我胜利的情形,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战法而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敌人的方式不应当因循守旧,重复老一套,而应适应敌情发展,不断变换自己的战术方略,方能克敌制胜。

在此,“战胜不复”,从战术、战役范围理解,意在因敌之变,灵活机动。这里所讲的“不复”,并非指对一般战术原则和谋略思想的改变,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具体运用战法上的变化。自古以来,兵家采用设伏、奇袭而获胜的战例屡见不鲜。但每次设伏和奇袭方法上都各有所不同;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暗渡陈仓、围魏救赵之类的谋略思想,兵家不知反复用过多少次,但凡能用之获胜者,就在于适其时,合其情,活用其法。所以说,战胜不复,不是说前人的经验不可取,而是要防止不分时间、地点、敌情、我情,一味照搬“复制”前人的具体作法。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括一味照搬“复制”兵书,违背了孙子战胜不复的原则,因此留下了墨守成规、纸上谈兵的无用名声。

“创新者生,墨守者死。”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变化才能生存,也只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求得发展。要有变化就需创新。

“战胜不复”用于商场上,就是每次经营竞争成功,都不是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着市场发展,不断变换自己的对策方略。

营口洗衣机厂于1984年初,得知日本研制出一种新水流洗衣机,洗净度高,不缠衣服,便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试制。1985年第一季度,该厂就将五种新水流洗衣机投放市场。1984年秋天,该厂准确地预测到单缸洗衣机在城市市场已经“退热”的行情,立即将原有的全套单缸生产技术设备,以1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单缸洗衣机尚属畅销的西北地区的某家工厂,而本厂则全力以赴生产双缸洗衣机,既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又掀起了生产热潮。

事实有力地证明,拘泥不变,安于守成,是商场竞争之大忌;而审时度势,先知先变是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有效法宝。本溪矿务局矿材厂综合企业公司的一位经理带领待业青年办厂。这位经理善于观察市场行情,留心社会需求,善于从社会的变化中做生意,求发展。当社会上做沙发的人多,弹簧奇缺时,他就投资1200元办弹簧厂,顾客盈门,当年盈利6.7万元。后来他预测到弹簧将供过于求时,这位经理观察到社会上做衣服难,派人到市场上了解什么样的新潮服装畅销,又改办服装厂,所产服装畅销15个省,1年赢利3.4万元。本溪能源紧张,一些单位需要省煤炉。这位经理又帮助青年办起茶炉厂,而制造成“取暖、烧水、蒸饭”三用茶炉。这位经理后来发现本溪市商业网点少,又组织青年开办3个门市部,16个摊铺。不久,这家公司发展成为拥有职工1300人,年产值260万元,获利润24万元的中等企业。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的谋略,然而,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胆识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总之,要取胜,就必须懂得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

6.袭击对方的“软肋”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研究,理智地避开对方的锋芒,寻找对方的弱点,取得最终的胜利才是根本,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笑。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

原文: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战争的胜利,要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

解读:

凡用兵作战,法不过攻守,术不过奇正,料敌度势不过虚实。故兵家先知攻守两济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

袭击对方的“软肋”,是“避实击虚”这一重要用兵原则的具体体现。避实而击虚,虚破则实损。避强而击弱,弱亡则强消。兵家在选择作战目标,确定进攻路线和主攻方向时,坚持避实击虚,作战行动就会顺利如庖丁解牛。

《孙子》所说的避实击虚,其先决条件是要审敌虚实。《孙子》不仅强调审敌虚实,还进一步提出四项察敌虚实的方法:“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即透过筹算,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透过挑动敌军,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透过侦察,掌握敌人地形道路情况;透过小战斗,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强弱。这些方法是当时战争经验的总结。

赵本学评价孙子的《虚实篇》说:“此篇语意杂出,约而言之,不过教人变敌之实为虚,变己之虚为实。”这解释只用十二个字,便括尽一篇大义,真可算是“博观约取,独得大略”,洞悉本篇的主旨所在。唐太宗说得好:“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唐太宗这几句话道出了虚实在军事学上的价值。但避实击虚落脚在“击虚”,也就是说要抓住弱点,袭击对方的“软肋”。

赵高之所以能够阴谋得逞,全在于他善于利用别人心理上的弱点:他为李斯制造了一个潜在政敌,激起李斯对失去既得利益的恐惧,然后以可得宠于新皇上作为诱饵,确实不能不让人动心。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利用和把握住了他人的弱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会稽(今浙江绍兴),后又沿海北上到琅邪(今山东胶南),随从的有丞相李斯、赵高和小儿子胡亥。秦始皇出游到沙丘(今河北平乡),突然身染重病,且病情越来越严重。为了安排皇位继承问题,他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与灵柩在咸阳会合,并参加葬礼。”诏书封好后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秦始皇死后,左丞相李斯恐怕贸然宣布丧事会引起大乱,决定秘不发丧,将尸体放在秦始皇的卧车中,每日照常令人送饭送水,以掩人耳目。只有胡亥、赵高及五六个宦者知道底细。车驾日夜兼程向着咸阳赶路。

这时,早就觊觎高位的赵高,开始盘算如何篡权。赵高曾当过胡亥的老师,教胡亥学习秦律,深得胡亥的宠幸。而胡亥的哥哥扶苏则信任蒙恬。所以,赵高就决定来个偷梁换柱,让胡亥代替扶苏继位,从而使自己可以攫取大权。他向胡亥暗示,秦始皇在给扶苏的信中要立扶苏为皇帝,而未封胡亥以尺寸之地,企图挑唆胡亥销毁遗书。

谁知在胡亥的心目中,父皇有着极高的地位,他根本不敢抗逆父亲的旨意而有什么非分之念。胡亥反而向赵高表示,父亲遗书中怎么说,他就怎么办。

赵高见胡亥不开窍,就单刀直入地要胡亥篡夺皇位。他开导说:“商汤灭夏桀,周武王诛殷纣,都是替天行道,不是不忠。”然后又晓之以利害,“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让别人做自己的臣子与自己做别人的臣子,管制别人与被别人管制,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岂可同日而语啊!)经过赵高反复劝说,胡亥终于答应篡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