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争斗,你要做好面对外来袭击的心理准备。
你可以不去加害于对方,但为自己披上一身“防弹衣”还是有必要的,而示弱就可以起防弹衣的作用,让任何争论望而却步。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遇强则要示弱。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强于你,那么你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竞争。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打败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故事中的张县令就是向对方示弱,以麻痹对手,让对方摸不清他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的作用。
古人云:“示弱取胜,其大智也。”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短处、弱点,而使对手上当,放松警戒,从而迷惑对方,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
人所共知,山外有山楼外楼,强手之上有强手。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沧海桑园,世事变幻,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永远处于一个优势的地位。如果遇上了一个强于你的对手,请记住:弱,也是取胜的法宝。
6.因敌而异,以变制胜
用兵之道,责在不复。指挥作战,最重要、最玄妙、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变’字。两军交锋,谁能掌握变的真谛,谁就能够获得克敌制胜的先机之利。
原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
对于贪利的敌人,要以小利引诱它;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战胜它;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要加强力量防备它;对于兵力占优势的敌人,要避免与它决战;对于易怒的敌人,要骚扰激怒它;对于骄傲的敌人,要使它更加骄狂;对于休整得好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们。
解读:
用兵贵变,胜不可一。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家们,十分强调应变的意义,认为高明的将帅,必须根据情况活用原则,因敌而变,以变胜敌。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他,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易怒就挑逗激怒他,敌人轻视我方就设法使其骄横,敌人安逸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
战争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作战原则,尤其是战术原则。两军角逐,血雨腥风,既是力的对抗,也是智的较量。斗力斗智,以智驱力,以智加力。斗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斗变。兵家智慧中的创造力,主要是应变的能力。
敌对双方的抗争,各方均存在利弊两种因素。有头脑的领导者,都会趋利避害,而采取一些应变措施。通过应变,扩大敌人的薄弱环节,造威敌人的过失,同时弥补己方的薄弱环节。这就是说,敌变我也变,我变敌也变。变,是敌对双方共同的行为。
当然,变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要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从战场以及战场之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调整计划、修正决策。大将韩信对于这个“变”字把握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运用自如。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的一天,刘邦在荥阳宫大发脾气。原来,已经归从他的魏王豹,看到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败,就借口探望母亲重回故地。他一回到封地,项羽就派人去游说。魏王豹于是决定叛汉联楚,点起10万人马,把守平阳关,截断河口,抗拒汉军,准备跟楚、汉三分天下。刘邦要发兵去攻打,谋士郦食其谏道:“我跟魏王平时有点交情,让我先去劝他一劝,如果他仍然不服,大王再发兵也不迟。”刘邦同意。郦食其火速赶到平
阳(今山西临汾市),见到魏王豹,反复说明厉害,要他归附汉王。
魏王豹说:“汉王把诸侯和臣下看作奴仆一样,今天骂,明天骂,我可受不了!请先生别来游说了!”
刘邦见郦食其碰了钉子回来,气得七窍生烟,即命韩信为左丞相,和灌婴、曹参统帅10万大军渡河击魏,开辟北方战场。魏王豹闻讯,把重兵调集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来到临晋关,派人一侦察,对岸全是魏兵,只有上游夏阳(在陕西韩城南)地方魏兵不多,于是就决定在夏阳渡河。渡河需要木船,但他们只有100多只,不够用。韩信就派人砍伐木材,并去收买罂(古时候一种口小腹大的瓶子)。
灌婴和曹参不明白韩信买罂的用意,请他解释。韩信说:“把几十只口小肚大的罂封住口,排成长方形,口朝下、底朝上,用绳子绑在一起,再用木头夹住,叫作‘木罂’,用它做成筏子可以比一般筏子多载人啊。”灌婴和曹参好不佩服,就各自去忙着伐木购罂了。几天工夫,一一准备齐全。这一天,韩信命令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100多只船,在临晋关黄河的对岸排开阵势,假装要渡河的样子。魏王豹率领重兵虎视眈眈,严阵以待。谁料想,韩信和曹参却偷偷地带领大军连夜把木罂运到了夏阳。
魏王豹等了几天,并不见临晋关对岸发兵,以为汉军一时不敢渡河。正在这时,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攻下安邑,向平阳方向杀将过来。魏王大惊,仓促之间只得领兵去挡。但是以木罂渡河的汉军在安邑得手后,士气更旺,一路势如破竹,魏军哪里抵抗得住?魏王豹正想往临晋关退去,灌婴的兵马却趁临晋关空虚之机,挥师渡过河来攻占了关口,也向平阳冲来。两路夹击,腹背受敌的魏王豹只得下马投降。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
在客观形式于我不利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强攻,这样不但无益于进攻,而且还会损兵折将,甚至遭到惨败。而若能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声东西击的迂回战术,则能出奇制胜,使敌人防不胜防,一败涂地。这种战术,其实就是一种应变智慧。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只有根据敌方形势随机应变,才能做到用兵如神。
军战需要随机应变,商战同样也需要随机应变,其道理有如军战。当代商战,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对手不止一方,而是多方;竞争又大都是以高科技为武器,而高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当代商战的复杂和变幻莫测远远超过军战,没有韩信那样随机应变的智慧,则难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星集团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凭借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搏击于商海之中,使三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910年,李秉哲出生在韩国汉城的一个殷实之家。李秉哲好读书,中学毕业后,又赴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38年,28岁的李秉哲回国,创办三星商会,从事贸易和酿造业,开始了创业。李秉哲的创业之路极不平坦,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三星公司才正式走上经营发展的大道。
李秉哲为三星公司制定了三星精神,也就是三个第一:品质第一,事事第一,利润第一。依靠其三星精神,又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1993年,三星公司销售额达到513亿美元,居世界最大工业公司的第14位;利润额5.20亿美元,资产额505.9亿美元,是韩国经营门类最庞大、海外经营最具实力的大工业公司,还拥有韩国所有银行几乎一半的股权。
李秉哲与世长辞后,李健熙出任三星集团会长,45岁的他决心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率领三星人踏上新的征途。
六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李健熙的带领下,三星公司耀眼夺目。
1993年对于三星公司来说,是改革之年。李健熙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被人称之为“三星新经营”。李健熙在就职宣言中就提出“一定要成为世界超一流的企业”的目标,在平稳地度过了5年,完成了新老交替后,他开始为自己的诺言付诸实践了。
1993年2月18日,三星集团电子部门的副总经理以上干部得到通知:立即到李健熙会长那里开会。会议名为“电子部门出口商品现场比较与评价会议”。会上,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健熙一反常态,侃侃而谈:“诸位,你们知道我们的商品在这里是一种什么处境吗?到电子商场看一看吧,我们的产品摆在什么柜台上?在每个商店的角落里,不细心的顾客难以发现的地方!上面落满了灰尘!”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了。手下的人有点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
这次会议整整开了8个小时。会后,又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在现场就世界78种产品与三星电子产品逐一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而使三星人切实地认识到其电子产品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6月7日,李健熙又发表了一个独特的主张,他明确地要求管理层和员工:“除了老婆和孩子不能变外,其他一切都要变。”
三星公司变革波澜壮阔。
公司里任人唯贤,每年都有近百名怀揣MBA背景的年轻人被提拔为高级主管。鼓励创新,尊重员工个性,有才能的员工感受到了快乐的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健熙大力将公司建成网络化、扁平式企业,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在三星公司,决策和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各种信息由下而上,通过网络广泛传递,管理层和被管理层积极参与,最基层员工都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向总裁提建议。
三星公司的管理革命让许多人看不懂了,就送给三星公司一个“最不像韩国企业的企业”称号。
当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人们知道了三星公司的未雨绸缪是多么的明智。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