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三家钱庄的证据都齐了,有物证,有人证。
郎士文亲自审问了大掌柜,听到他说起关押期间听人说到“王爷”,他心中一动,真是要睡觉就有人来递枕头。
他连夜往宫里递了牌子,次日赵极没上早朝,却在御书房里召见了郎士文。
郎士文呈上大掌柜签字画押的口供。
赵极看完,问郎士文:“郎卿,你有何看法?”
郎士文沉声道:“皇上,王会笙虽然什么都不肯说,但是微臣的下属截下了他让心腹送往平凉的信,可惜那信没有抬头和落款,信中也只是说了京城里的变故,那心腹也招认了,这信是要送往平凉瑞王府的。依微臣之见,仅凭这封信,足以给西边那位定个私交朝臣的罪名,您看。。。。。。”
赵极哈哈大笑:“私交朝臣?那算什么罪名?你们锦衣卫放着眼前的大案不查,却在私交朝臣上做文章?限期十日,否则就将此案移送大理寺吧。”
锦衣卫办的案子,最终也是要交到大理寺,但却是在结案之后,由大理寺审核定罪,再上报内阁。
现在赵极要把此案移交大理寺,当然不是让大理寺去审核的,这个案子是锦衣卫一直在查的,转到大理寺,也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了。
这也是陈春倒台后,锦衣卫办的第一宗大案,郎士文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按照皇帝的意思,把这件案子办出来。
他出了宫,独自站在寒风里,寒风凛冽,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
这件事还是要着落在王会笙身上!
可是大掌柜那里,还有那个凭空消失的英公子。。。。。。
这一切分明是有人在做局!
但这个局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了平凉那位。
想通个中利害,郎士文的心情略微平复。
做局的那人,想来也不愿意把这个案子移送大理寺吧,毕竟大理寺的那帮家伙都是文官,遇到与宗室有关的事情,便会三避其舍,大事化小,而不像锦衣卫,上面是皇帝,别说是宗室,就是太子皇后,也一样能查。
想到这里,郎士文心情更好了。
既然那人拿到十万两,就送来大掌柜这个有利人证,那么接下来就好办了。
他让人去打听,王家有没有去托关系,都是托的谁。
没过半日,锦衣卫的消息就打听来了,王会笙的夫人并没有在朝中托关系,只是打点了诏狱的人,想让王会笙少吃苦头。
郎士文冷笑连连,这女人倒是淡定。
只有真正有信心的人才会如此淡定。
看来,王会笙和瑞王府的事情,她是知道的。
那就从她身上下手吧。
王家又有人来打点时,诏狱里就有人悄悄告诉他们:“郎指挥使亲自来审,也没能在王大人这里审出什么事来,王大人这案子就是银子的事,你们不如去求求三大钱庄,把他们入股的银子退回去,再额外给些好处,让他们撤了状子,没有苦主,那还有什么可告的。”
第七零二章 乱投医
这话说得靠谱。
王夫人虽然表面上冷静淡定,内心早已火烧火燎。
王会笙在出事之前没有早做安排,待到锦衣卫把王会笙抓走,王夫人再想把儿女们送出去,已经迟了。
王家外面有人把守,一家老小都不能出门,每天只能依靠家仆出去买菜时,拿了首饰到当铺里换成银子,再到诏狱里打点。京城里的消息也都靠家仆们打听,以前的故旧,有的是想来不敢来,还有的是干脆退避三舍。
王会笙没有妾室,膝下两子一女,长子早夭,次子年方弱冠,前年成亲,儿媳出身江南书香门第;幼子和幺女都还只有十一二岁。
这些年来,王会笙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不惑之年便已位列小九卿。
王会笙出身寒门,直到前两年,王夫人告诉丈夫,有两个堂侄太过不堪,王会笙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杀鸡儆猴,老家那些亲戚们这才不向他们要银子,即使如此,他们家也从没有缺过银子,王会笙不贪墨,可家里仅有的几间铺子却是一本万利。
王夫人心里清楚,自家日子过得好,全是因为王会笙跟了瑞王府。
早在十几年前,瑞王世子赵宥住在昌平的一座寺庙里,结交了一批没有背景的五六品官吏,那时还在刑部任六品主事的王会笙便是其中之一。
没有家底,没有背景,二十五岁出仕,外放苦熬了几年,削尖脑袋进了六部,可是能用的关系都已经用尽,家里再也凑不出银子上下打点。
赵宥的出现,对于王会笙而言就像是汪洋里的一棵稻草,那时他只是盼着,有朝一日能做个正五品的员外郎,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他没有想到,瑞王府的能力会这样强大,十年间,他从名不见经传的主事,升到通政司的通政?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