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更让天顺朝官员头疼的事来了
——
所有外贸进出口,关税必须存在皇家银行,想用这笔钱,得先打报告,经大明使臣签字才能支取。“这不是把咱们的财政权都拿走了吗?”
户部侍郎跟王尚书抱怨,“以后咱们想修个路、盖个粮仓,都得看大明的脸色。”
王尚书叹了口气:“没办法,谁让咱们欠着大明的人情呢。”
朱允炆也知道这些事,可他正忙着另一件事
——
推广汉化。他让人把《三字经》《论语》翻译成印度语,还想在占领区建学堂,让百姓学汉文、说汉话。“我要在这里重建建文王朝,让所有人都知道,汉人能在这里立足!”
他跟齐泰说,眼里满是憧憬。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教材需要钱,建学堂需要钱,找先生也需要钱,天顺朝的国库早就空了。就在朱允炆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大明又送来了
“及时雨”——
三百万永乐币的贷款,专门用来推广汉化。
“陛下,大明这是雪中送炭啊!”
齐泰拿着贷款协议,激动地说。
朱允炆接过协议,翻到最后一页,脸色却沉了下来
——
贷款要存在皇家银行,每一笔支出都得让大明使臣审核,而且,还得用天顺朝的铜矿开采权做抵押。“这哪里是贷款,这是让咱们卖地!”
“可咱们没别的办法了。”
齐泰低着头,“要是没有这笔钱,汉化根本推不下去。”
朱允炆盯着协议看了半天,最终还是签了字。他太想证明自己了,太想在这里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
“建文盛世”,哪怕这盛世的根基,是大明给的。
就在朱允炆忙着印教材的时候,大明福记集团的人也在古里城忙活起来。他们在城外选了块地,要建天顺朝第一个大学堂
——
福记学堂。
“招学生啦!不管是汉人还是印度人,只要年满十岁,能识字,都能来考!”
福记的伙计拿着大喇叭,在城里喊得震天响,“学费全免,管吃管住,学得好还有奖学金!最优秀的,还能去大明太学读书,毕业后直接在大明当官!”
这话一喊,城里的人都围了过来。以前天顺朝的学堂只收汉人子弟,印度人连门都摸不到。现在福记学堂敞开了招,还能去大明当官,好多印度人都动了心。
有个叫拉吉的印度少年,家里是种棉花的,从小就羡慕那些能读书的人。他听说福记学堂招生,连夜揣着两个烤饼,跑了几十里路来报名。“先生,我能考吗?我认识几个汉文字。”
拉吉怯生生地问。
招生的先生是个从大明来的秀才,他笑着点了点头:“当然能,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是哪族人,我们都要。”
拉吉激动得差点哭出来,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有读书的机会。
福记学堂的课程也很特别,早上教汉文和儒家经典,下午教算术和格物(物理、化学),晚上还教印度语和当地历史。先生们既有大明的秀才,也有印度的学者,还有几个懂西洋学问的传教士。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